章姓與張、仉、鄣姓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正文31、賀——35、
31、賀
始祖:神農。
初祖;齊桓公孫名慶封,後為慶姓。東漢朝臣慶純,因避安帝父緯改姓為賀,後人奉賀純為初祖。
曆史名人;唐詩人賀知章;元臣賀仁傑;明名醫賀嶽;清畫家賀壽慈等。
據1998年統計,賀姓是第97大姓。賀姓是因避諱而改成的姓。賀氏原為慶氏。後因避諱而改為賀氏。據《通誌·氏族略》記載:“慶氏,薑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後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為氏者。”春秋時期,齊桓公有子無虧,後來無虧有子慶克。慶克的兒子名封,以父親的字為姓氏,叫慶封,從此其子孫便相繼以慶為姓氏,於是便有了慶氏。
據史書記載說,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相,因與右相崔杼有矛盾,於是乘崔杼家中發生內亂之機,指使人攻殺崔杼的兒子,滅了崔氏,後自任相國,獨攬朝政。後來慶封把政事全權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隻管玩樂,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齊國的大族田、鮑、高、榮氏經過密謀,乘慶封外出之機,發動政變,攻殺慶氏宗族。慶封返回途中聞訊後,逃到了吳國。吳王收留了他,並把朱方(今江蘇丹徒縣)一帶的土地賜給他。後來,在齊國政變中幸存下來的慶氏族人聞訊趕來相聚,於是慶氏就開始在南方繁衍。直到東漢安帝時,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的裔孫才由慶姓改為意思相近的賀姓。此即《元和姓纂》所雲:“慶封以罪奔吳,漢末徙會稽山陰,後漢慶儀為汝陰令,慶普之後也,曾孫純避雙安帝父諱,始改賀氏。”因為當時全國都避諱“慶”宇,所以凡姓慶者均改為賀氏。
賀氏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為慶氏的,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遷都洛陽後,將北方鮮卑族複姓賀賴、賀蘭、賀拔、賀敦等姓氏都改為單姓賀氏,從而形成了河南郡望。
賀氏在發展過程中,以會稽賀氏和河南(今洛陽)賀氏最為族大人眾,所以賀氏以會稽、河南為郡號。洛陽的賀氏以鮮卑族居多。
賀氏雖然隻有1800多年曆史,但分布比較廣泛,繁衍昌盛。在曆史上,賀氏也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三國時的吳國大將軍賀齊,賀齊的孫子賀劭任中書令,賀劭的兒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賀修的12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而德仁的侄曾孫就是唐玄宗時秘書監賀知章。西晉名臣賀循,任太常、左光祿大夫等職,是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之一。北魏有雍州刺史,關中大行台賀拔嶽,為鮮卑族人。隋代名將賀若弼,曾大破陳軍,以功進爵宋國公,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唐朝著名詩人賀知章,少因文詞知名,後以“清淡風流”為世人所頌慕,工書法,尤擅草隸,詩以七絕見長,通俗而時有新意,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北宋著名詞人賀公鑄,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詞善於錘煉字句,又常運用古樂府及唐人詩句入詞。明未有農民起義軍將領賀一龍、賀錦。清代有文學家賀貽孫,堅決查禁鴉片的地方官賀長齡,和領導湖南邵陽人民反侵略的英雄賀金聲。當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賀龍,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等。
賀姓與和、和、赫、何、荷、闔、紇、翯姓是八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2、齊
始祖;神農。初祖:薑尚,封於齊地。曆史名人唐畫家齊映;元學者齊履謙;明臣齊泰;明臣學家齊德成;清臣齊承彥等。
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姓氏源流:齊(Q-齊)姓源出有四:
1、出自薑姓,為炎帝後裔薑太公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和《元和姓纂》所載,炎帝之裔,太公望子牙被封於營丘,建立齊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臨淄),子孫以國為氏。《通誌.氏族略》載:“太公望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齊姓始祖為薑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後,發源於山東省營丘(今臨淄)。薑太公封齊的故事,流傳很廣。主要是說炎帝的後裔四嶽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商朝末年呂國出了一位很有才幹的人,姓薑名尚,字子牙,以國名為姓,稱為呂尚。當時商朝幾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呂尚雖有滿腹經綸,毫無用武之地。呂尚年過七十,仍在尋找顯示才華的良機。這時,西方周圍的西伯姬昌廣招賢士,呂尚聽說到消息,立即趕去。但他沒有馬上去拜見西伯昌。卻於渭水支流茲泉河邊用直鉤下釣,而且口中念念有詞:“短竿直線守潘溪,這個機關誰人知?隻釣當朝君與臣,何嚐意在水中魚。”見者無不驚訝可笑。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獵,進行占卜,說此行將得一位輔國賢才。西伯昌聽說呂尚直鉤垂釣之事以後,料定他決非等閑之輩,必有天才。於是躬身前往,來到渭水之濱,上前同他攀談。西伯昌聽了呂尚很有見地的談吐,即恭清呂尚同坐一車,親自執鞭駕駛,回到宮中,封為國師,號稱“太公望”。太公望為西伯昌出了許多好主意,使周的實力和聲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後,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在呂尚的輔佐下,周武王終於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稱為霸主。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蔡國,齊國疆域擴展到山東東部,西到黃河,東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盡屬齊國。春秋末年,齊國國勢衰危,君權逐漸為大臣田氏所取代,薑姓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稱為齊氏。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齊子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通誌·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衛大夫齊子之後,其名不可考,齊子為其字。其子孫以祖父之字命姓,成為齊姓一支。
3、出自是姓,為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之後,改為齊姓。
據《元和姓纂》所載,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原姓是,其後代改姓齊氏。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①據《晉書》所載(下同),武都氐人有齊姓。②清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齊佳氏等均有改為齊姓者。③清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齊姓,為納西族。④今滿、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齊姓。
得姓始祖:薑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因為商末呂國人,又名呂尚,炎帝後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武王伐商時,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後,原齊國王族乃以國為氏,稱齊姓,尊薑太公為齊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由上文可知,齊姓源起周代的齊國。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認田和為齊侯。至此,齊國薑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因田氏代齊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屬於一種和平演變,故齊姓子孫大多仍留居齊國。春秋後期,有史料表明,齊姓開始向河南、河北等地播遷。秦漢之際,齊姓在北方的分布之地更多,並在高陽郡、中山郡、汝南郡等地形成大的聚落,後經繁衍,逐漸形成了齊姓高陽郡望、中山郡望、汝南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軍閥紛爭,夷族入侵,中原一帶,十室九空,因高陽、中山二郡遠離中原,而汝南郡地處中原腹地,汝南齊姓跟中原其他姓氏一樣飽受戰爭之亂,無奈隻得舉族逃難。此際到唐初,汝南齊姓幾遭滅頂之災,遷徙於南方勢在必行,本渴望戰爭一結束,即回歸故裏,無奈戰火連綿,和平之境遙遙無期,隻得安家定居,子孫留籍異鄉。唐代,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高陽、中山二郡的齊姓繁衍的尤為昌盛,可謂枝繁葉茂,高官不斷。而前期播遷到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齊姓也發展起來。宋元之際,由於趙構偏安江南,齊姓在南方分布更廣,而北方之齊姓在外族統治後,反而戰爭較少,故此際北方齊姓依舊繁衍的很盛。明初,山西齊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明清之際,有少數齊姓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清乾隆以後,河北、河南、山東之齊姓闖關東者甚眾。如今,齊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東北三省和河北、河南為多,上述五省之齊姓約占全國漢族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曆史名人——
齊映:瀛州高陽(今屬河北省),唐代大臣。22歲高中狀元後,曆任監察禦史、刑部員外郎、判官等職,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後被貶職,卒年僅48歲。
齊抗:定州義豐(今河北省安國)人,唐代大臣。曆仕監察禦史、侍禦史、戶部員外郎、倉部郎中等職,後被唐德宗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為官必求至精,無遠智大略。
齊唐: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人,宋代官吏、學者。少貧苦學,殿試中頭名狀元,官至職方員外郎。有《學苑精英》、《少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