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泰:明初大臣。初名德,賜名泰。明溧水(江蘇省溧水)人。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臨終,召授顧命,輔皇太孫,建文帝立,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不久晉兵部尚書,建議削藩。“靖難”兵起,他請削燕王屬籍,聲罪致討,力主伐燕。後建文軍屢敗,齊泰等被罷官,複受帝召還,旋遭貶。迨京師失守,齊泰奔走外郡以圖興複。被執京師,不屈而死,禍及九族。
齊慎:河南省新野人,清代將領。因鎮壓白蓮教、天理教、張格爾叛亂有功,升至提督。鴉片戰爭英軍攻鎮江時,戰敗,被革職留任。
齊萬年:西晉時氐族豪帥,氐羌人民起義領袖。元康六年(296年),關中氐羌人民響應郝度元反晉,推齊萬年為帝,擁眾數十萬屢敗晉軍。九年,被西晉軍隊擊敗並被俘。
齊季若:唐代進士,貞元中陸贄主試,試明水賦、禦溝柳詩,與韓愈、歐陽詹、賈稷、陳羽等人同榜。“皆天下偉傑之士,號曰龍虎榜”。
齊天覺:宋代學者,字莘夫,青陽人。家貧,好讀書,倦則依幾而臥,三十年未曾睡覺。經史子集,無不精通。曾任溫州天富知監,後遷知襄陽、宣城二縣,再改贛州僉判。
齊德之:元代人,醫學家。曾任醫學博士,充禦藥院外科太醫。結合自己多年外科瘡腫診治之臨床經驗,編成《外科精義》三卷,受到後世醫家的推崇。
齊召南:浙江省天台人,清代大臣、學者。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科,累官至禮部侍郎。熟於三禮,尤長於地理之學。與從兄齊周華合稱天台二齊,其弟齊世南亦進士及第,可謂一門學者。有《水道提綱》、《曆代帝王年表》等。
齊周華:浙江省天台人,清代旅行家。好遊覽,足跡遍及天下。為保呂留良而受磔刑(俗稱五馬分屍)。有《五嶽遊草》等。
齊彥槐:字夢樹,號梅麓,江西省婺源人,清代官吏、學者。嘉慶進士,曾任江蘇金匱知縣,有治績,以知府後補。以詩文書法知名於世,精鑒賞。有《梅麓聯存》等。
齊承彥:直隸天津人,清代大臣。道光舉人,初為刑部主事,在刑部多年,以勤慎稱。同治四年,累官至刑部尚書。
齊燮元:直隸寧河(今屬天津市)人,北洋派直係軍閥。曾任江蘇督軍等職,抗日戰爭時淪為漢奸,任綏靖軍總司令等職。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政府槍決。
齊如山:直隸(今河北省)高陽人。又名宗康(1875-1962)。早年入北京國文館學習德語和法語。後經營商業。曾三次旅歐。辛亥革命後,致力於戲曲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並任教於北平女子文理學院。1931年參加組織北平國劇學會,後增設國劇宣習所,編輯出版《戲劇叢刊》、《國劇畫報》,並致力於北京民俗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去台灣。病逝台灣。在大陸時曾與梅蘭芳合作多年,是梅劇的舞台編劇與導演。為京劇理論家、戲曲家。
齊白石:湖南湘潭人,著名畫家。早年為木工,後定居北京,專業賣畫、刻印,擅作花鳥蟲魚,亦畫山水人物。篆刻初學浙派,後多取法漢代鑿印。解放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7年逝世,終年94歲。
郡望堂號。1、郡望:汝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高陽郡:本戰國時高陽邑。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一帶)。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置青州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中山郡:戰國為中山國,國都顧(今河北省定縣)。後被趙國所滅。漢高帝置中山郡,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一度為魏所滅,複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
2、堂號:簡禮堂:周朝初期,把薑太公封到齊國。過了五個月,子牙來朝廷彙報工作。宰相周公問他:“你們國家這麽快就緒了?”子牙答道:“我簡其君臣,禮其從俗。”意思是簡化君臣之間的交往,一切禮儀從俗。”周公聽了讚揚說:“推行政策法令,如果過於繁瑣,人民就不敢接近你;隻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擁護你。”此外,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汝南堂”、“玉芝堂”、“中山堂”、“寶綸堂”、“高陽堂”、“賜硯堂”等。
宗族特征。1、齊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北。
2、齊姓在唐代時尤為風光。此期出現了齊姓曆史上的兩位宰相,即齊映、齊抗。兩位宰相均出身於官宦世家。且齊映為瀛州高陽人,齊抗為定州義豐人,為齊姓高陽、中山郡望做了很好的注腳。
字輩:某支齊氏字輩:國定天新順,官清民自安。坤賢乾和少,子孝父心寬。山西齊氏字輩:元國普世昌,德堂建正文。浙江衢州齊氏字輩:寬厚守正,允錫康祥,宏恩敷沛,奕世延長。又續:智仁聖義,中和名揚。湖南溈寧長沙齊氏派語:舊班派語:文之顯達,華輔朝章,敦仁垂裕,世業榮光。新班派語:忠厚傳家永,詩書流澤長,遠行湏篤敬,庸德在倫常。南京齊氏字輩:萬家更化日,喜多慶同生。山東章丘齊氏字輩:雲生家道遠,和多玉會昌。遼寧昌圖齊氏字輩:祥建景世成,一永國治興,耀振先賢忌。
齊姓與祁、戚、杞、契、歧、芪、麒、耆、欹、薺、俟姓是十一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3、平
始祖:神農。初祖;春秋齊相晏平仲(嬰)。曆史名人;漢相平晏、平當;明將平安;明詩人平昱;清書法家平翰等。
姓氏源流:平(P-ng)姓源出有三:
1、源出姬姓,以邑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以邑為氏》載,戰國時期韓國君韓哀侯,將少子諾封於平邑(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相傳延續姓平。另一支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以原邑名平為氏。
2、源出戰國時齊國相晏平仲的後代,以其父名為姓,相傳姓平。平仲的先祖,可追溯到黃帝,平仲的父親叫晏子,晏子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遠古氏族領袖陸仲的後代,而陸終是黃帝的嫡傳後代。
3、源出陝西平姓,本支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窩闊台長子定宗簡平皇帝貴由後人。帝崩,是國內憂外亂,三歲無君。後人深受迫害,東渡黃河移居河北省邯鄲地區,後因戰亂,西遷進河南博愛縣。至大明洪武年間,族人不堪迫害漢姓為平。黃河發水,西遷至今山西省臨汾市,後入陝西省定居。
二、遷徙分布:平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相晏嬰,字平仲,他當時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他人雖然很矮小,但是卻足智多謀,他的子孫後代以這樣一位祖先為榮,就以他字中的“平”為姓。因此,這支平姓起源於晏姓。到了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叫“喏”,他受封於平邑(今山西省臨汾),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平”為姓。這支平姓起源於韓國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後來在河內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河內望。路史雲:“韓哀侯少子□,食采平邑,因以為氏。”《姓氏考略》載:齊相晏平仲之後,以字為氏。平姓望居河南省沁陽一帶。(另見上文《一、姓氏源流》)
三、曆史名人——
平當:字子思。漢朝時平陵人。以明經為博士。對於夏禹治水的情況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為騎都尉,負責開河築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後,升他為丞相,賜爵關內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給他升官加薪,他因為生病,拒絕了。他說:“我的官位已經夠高了,薪俸已經夠了,給子孫留的財產大多,會使他們過奢侈生活!”
平晏:平當的兒子,在朝廷做了官稱大司徒。
平安:明朝著名將領,勇敢而善於領兵打仗,立有軍功,但後來又打了敗仗,被俘,敵方沒殺他,但後來平安還是自殺了。
平剛:貴省州貴陽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光緒二十六年與張態、彭述文創設樂群學堂。中國同盟會貴州分會會長。後被推組織貴州軍政府,兼任樞密院事,並被選為全權代表,赴武昌商討組織中央政府。民國元年(1912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民國2年,國會成立,任參議院秘書長,並任同盟會中央總務幹事。響應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著有《感遇詩集》、《平氏譜錄》、《貴州革命先烈事略》等。
平海瀾:上海市鬆江人。畢業於南洋公學。曾任清華學堂教,南洋公學附屬中學主任,大同大學教授、校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960年7月,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同年逝世,終年75歲。編有《英文學生字典》等。
四、郡望堂號。1、郡望:河內郡:漢置河內郡,治所現在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2、堂號(缺)
平姓與屏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