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和
始祖:神農後裔和仲,和叔、羲和。初祖:卞和。曆史名人;唐臣和逢裘;宋詩人和峴;明將和勇;清權臣和坤;清將和春等。
姓氏源流:和(H-)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唐堯時,重黎原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後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誌·氏族略》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
2、起源於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後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於後魏。《通誌·氏族略》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複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二、遷徙分布:和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裏,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於是卞和的後人都以此為榮,於是都以“和”為姓。另據魏書官氏誌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誌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曆史名人——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傳說堯有四大諸侯,分別主管東南西北四方,史書稱為四嶽。東嶽名叫羲仲;南嶽名叫羲叔;西嶽名叫和仲;北嶽名叫和叔。四嶽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堯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決策,堯都要與四嶽一起商量。
和嶠:字長輿,晉朝西平人。少年時就有盛名。晉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
和峴:字晦仁,北宋浚義(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出生於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覽群書,喜音樂,好依聲填詞,是宋初著名詞人,16歲登朝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東京轉運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詞作被收錄在《全宋詞》中的有《開寶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題是歌頌開國皇帝宋太祖“道高堯舜垂衣治,日月並文明”的功德和“九士樂生平”的盛世。
和洽:字陽士。三國時魏官吏,為官清貧廉潔有操守,最後以售田宅自給,封西陵鄉侯。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少好學,年19,登進士第。初仕後唐,繼為後晉宰相。凝生平為文章,長於短歌豔曲,有“曲子相公”之稱。有集百卷。其長短名句《紅葉稿》,又名《香奩集》。
四、郡望堂號。1、郡望: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代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陵郡: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2、堂號(缺)
和姓與赫、賀、闔、壑姓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5、汪
始祖:神農後裔防風氏,誇父族子孫。曆史名人:宋詩人汪元量;宋相汪伯彥;元臣汪惟正;清詩人汪世鈸;清哲學家、文學家汪中等。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係子孫。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曆史上“六桂聯芳”之譽。
汪姓分布: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郡望堂號。堂號:‘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
郡望: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置,後來移到了歙縣。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代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汪姓與王、望、罔姓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正文36、紀——40、
36、紀
始祖;神農;夏商封其後人為紀侯,後人以封地為姓。曆史名人:漢將紀成;金名醫紀天錫;元戲劇家紀君祥;清臣紀映淮;清臣紀曉嵐等。
姓氏源流:紀(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薑姓。據《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i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後,也是古紀族後人。
遷徙分布:紀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是第七十一大姓。紀姓是炎帝的後代,傳說紀姓先祖在紀地(今山東壽光南紀台村一帶)建立諸侯國紀國,在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攻滅,紀國的公卿後代遂以國名“紀”為姓,以做紀念。紀姓後來在甘肅天水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天水望。唐宋間,紀姓向沿海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台灣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曆史名人:紀昌:紀昌者,又學箭於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紀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餘,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征得漢王同意後,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全然不懼,於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後,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劉邦建立漢朝後,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後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清朝河間人。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餘年,一生精力,備注於此。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
紀政:女,台灣新竹人。在竹南中學時,首次代表原校參加運動會,奪得跳高金牌。高二時,以體育成績特優,獲“教育部”準許出國深造。1963年赴美,1973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工藝大學,獲體育學士學位。1974-1975年任美國加州瑞德蘭大學男子、女子田徑教練兼女子體育組主任。1976年返台,任“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總幹事。1980年當選“立法委員”。1983年再次當選“立法委員”,並任啟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在1970年6-7月間,先後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紀錄,被譽為“東方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