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
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原名紀雲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後又與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後同台。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並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
紀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紀兆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研究員。
紀榮旭: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東趙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參加抗日,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編入新四軍,任排長。指導員等職,後擔任新四軍《江淮畫報》記者,解放戰爭參加渡江戰役。革命勝利後,任青島警備區保衛科長、濟南軍區軍事檢察院院長。1964年轉業到山東省無線電廠任黨委書記。1990年12月去世。
郡望堂號。1、郡望:天水郡:天水古稱秦州。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漢設隴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經注》載:“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秦州誌》記載:“城前有湖,冬夏無增減,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後廢。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省蠡縣南),相當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改為郡,還治高陽。隋開皇以後廢。平陽郡:漢置平陽郡,治所現在山西省臨汾市。
2、堂號:高陽堂: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琅邪郡。晉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紀姓與嵇、姬、吉、計、績、冀、暨、薊、己、稽、汲、籍、伋、姞姓是十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7、柯
始祖:神農,齊國稱霸會盟地柯邑,後人以為姓。曆史名人;宋詩人柯夢得;元臣、詩人畫家柯久思;明臣柯相;清臣柯永蓁等。
尋根溯祖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黃帝後裔仲雍的五代孫吳國國王名叫相,因與諸侯會盟柯山,故號柯相。吳國柯盧是柯相的曾孫。他的後代遂以‘柯‘字承接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薑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為薑子牙的嫡係子孫,源出齊國。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孫稱柯氏。
4、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二、郡望堂號:異鵲堂‘:異鵲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鳥。宋朝時柯述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經在漳州當輔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計賑濟災民,親自住到災區。這時有兩隻奇怪的小鳥在他的屋梁上壘了窩。等他回到招待所,兩隻小鳥也跟著他。他完成任務回漳州城時,小鳥飛著追他數十裏,嘰嘰喳喳不忍離去。
郡望: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錢塘縣:秦時置縣,屬於會稽郡。後漢時為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三、曆史名人——
1。柯九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鑒別古代鍾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鑒定。
2。柯維騏:明朝曆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曆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3。柯鐵:清朝台灣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次年夏,柯鐵與陳發等領導台灣中部雲林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武裝抗擊日寇。以大平頂山為根據地,多次擊潰和殲滅來犯的日寇,於是大平頂山有‘鐵國山‘之稱。中部各地紛紛響應,影響波及全省。抗日鬥爭前後堅持4年之久。
4、宋有學者柯芝,五代時(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狀元柯潛,清代有醫學家柯琴、知縣柯掄(被譽為‘閩省第一清官‘)。
5、柯喬(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後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進士及第。初任行人禦史、貴州道郎等職,以政績升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治理沔陽大堤。沔陽地處漢江之濱,連年水患。柯喬認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準建築江堤。他親自視察江漢兩岸地勢,勘察堤基,於重點工段督促檢查,4個月築成江堤數百裏,大大減少了水患。後又建立集市,鋪設浮橋,興辦學校,平雪冤獄。離任時,沔陽數千人為之送行,並以其靴帽建立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喬升任福建布政司參議,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相當現在海軍副總司令),協助提督朱紈加強浙閩海防軍務,抗擊葡萄牙殖民者,打擊海盜運私活動,並親自領軍鎮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宮前灣海域拋泊,並在宮前、下安等登陸,肆行奸淫擄掠。巡海道副使柯喬會同漳州知府盧璧、龍溪知縣林鬆發兵,派一兵船偽裝商船,誘敵深入伏擊,共殲敵239人,其中擊斃33人,俘206人(內有頭目3人,漢奸1人)。致使葡萄牙殖民者不敢再侵犯福建。後因觸犯權貴,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釋回鄉。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喬冤情,下詔複用,是時柯喬已病逝。著《九華山詩集》二卷。
6、柯崧林,明代監察禦史,柯喬之父。
7、柯應誠,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詳。時任江南刺史、後升鎮國安化軍節度史。
8、柯慶施:(1902-1965)安徽蕪湖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曾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後,先且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河北省委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等職。抗戰爆發後赴延安,任統戰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南京市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等職。196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八屆二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在成都病逝。
柯姓與軻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8、盧
始祖:神農子孫薑尚後人高奚;迎立齊君小白有功,封地盧邑;。曆史名人:漢將盧綰;唐相盧杞;盧光啟、盧鈞、盧邁等八人;唐詩人盧照鄰、盧綸;唐畫家盧鴻;明臣盧象升等。
姓氏來源:
1、出自薑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薑姓部族首領。因居於薑水流域而得氏。由薑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薑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薑太公,名尚。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誌。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薑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