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所有的話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適合拿來公開談論,直言不諱。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須懂得掌握說話,做事的分寸。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舉手投足都要有分寸,過於直言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會對日後的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阻礙。
說話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說話留有空間,這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種策略。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劉玉,問他:“有沒有問題?”劉玉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如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這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小麗的小孩要上初中,想進一所好學校,小徐在與小麗的閑談中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主動請戰,他說認識教委的人,和他們很熟,而且話說得很堅決。還告訴小麗不要再找別人了,他一定能辦成。於是,小麗就把寶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誰知道都要開學了,小徐也沒把事情辦成。小徐把話說得太滿,不給自己也不給他人留有餘地,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所以,很多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以下的狀況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首先、在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其次、在做人方麵: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很多呢!
說話不留餘地等於不留退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邏輯不適合複雜多變的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你無法承受的,與其與自己較勁兒,不如多用“是……不過……如果……”之類的話語方式。
用不確定的詞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煞你的成績;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