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美的語言是交際的藝術(2)(2 / 3)

有時實話也是傷人的刀

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斷修煉。古人雲:“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無論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都需要不斷自我反思與修煉。

說話尺度就是分寸感中最難掌握的,有些人不懂得說話時掌握分寸,因此常常得罪人,不利於人際交往。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不管他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無處棲身。

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了原因以後,認為應該尊重那些熱愛真理,說實話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修道院裏有幾頭牲口已經不中用了,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

這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幹嗎要把它們賣掉啊?”

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來買這些牲口了。於是,這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長發著火對這人說:“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實話,可是,我卻不喜歡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對的實話!所以,老兄,你滾開吧!你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就這樣,這人又從修道院裏被趕走了。

其實,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聖誕節,學校舉行慶祝大會,老師一邊分糖果、蛋糕,一邊說:“看啊,小朋友們,聖誕老人替你們帶來什麼禮物?”凱蒂馬上站起來,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老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壓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說:“相信聖誕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凱地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老師勃然大怒,處罰凱蒂坐到前麵的地板上。

人無論處在何種地位,也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受到別人的讚揚。畢竟工作很辛苦,雖然能力有大有小,但都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這也是人之常情。

一個善於說話的人,做事時一定會避其鋒芒,即使覺得某人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相對。那些忠直的人,此時實話實說,就讓人覺得他們太過魯莽,鋒芒畢露了。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要想理解真話不被肯定的現象,換一個角度就能理解,個體行為的一個基本規律是趨利而避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的人對人總是以誠相待,有分寸地說話,人們一定會認定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人,所以樂於與他深交,並在人前人後誇讚他,這樣他自己也會感到自豪。也就是說,用真誠贏得了報償,帶來了利處,何樂而不為啊!

如果情況與此大相徑庭,比如某人認為同事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同事必定會臉一沉,然後扭頭便走。實話固然是實話,但時間長了別人就會對他產生質疑,認為他慣於在人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這樣就不是什麼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