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巧言打通潛在的心結(2 / 3)

激將法則是人們熟悉的計謀形式,既可用於己,也可用於友,還可用於敵。激將法用於己的時候,目的在於調動己方將士的殺敵激情。激將法用於盟友時,多半是由於盟友共同抗故的決心不夠堅定。諸葛亮對東吳用的便是此計。激將法用於敵人時,目的在於激怒敵人,使之喪失理智,做出錯誤的舉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機。激將法也就是古代兵書上所說的“激氣”、“勵氣”之法和“怒而撓之”的戰法。前者是對己和對友,後者則是對敵。

還有就是劉備在曹操大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退守漢口,欲鼓動孫權聯合抗曹,這樣劉備雖然陷入困境,但卻有可能坐收漁人之利。擔負說服孫權重任的是被派往曼國的特使,參謀長諸葛亮。孔明到達了吳都柴桑,根據種種跡象判斷。孫權正猶豫不決。實際上曹操也派來了特使,要求建立友好關係。不過曹操對孫權采取的是壓取手段,使孫權感到心中不快,對得勢的曹軍也感到擔心。為了防備曹操大軍的進攻,確有與劉備合作的必要,然而劉備如今已經是殘兵敗將,在軍事上已經無足輕重,孫權的猶豫也是有道理的。吳國的重臣幾乎都是投降派,多數人認為。“曹操兵力強大。由他統一天下早晚都要成為現實,沒有必要進行無謂的抵抗。”都主張要考慮總趨勢,先按兵不動。

孫權問孔明:“是否可以出戰?”孔明回答說:“可以投降”,意思是說:連我們蜀漢的軍隊都退下來了,再爭還有什麼意義,不是白白送死。

孫權聽了此話氣憤地問:“那麼劉備做何打算呢?”孔明回答說:“一我們的主公劉備乃是漢朝皇室後裔,以英才聞名天下,天下無不敬仰,所以無論怎樣失利,也絕不會屈居人下。”孫權聽到這番話大為足怒,站起來斥責孔明:“你真是個懦夫,難道隻有投降一條路可走?”當然孫權也並不是一個等閑之人,他的話還留有餘地,稍事冷靜之後,他把孔明叫到別的房間,請他獻計獻策。

實際上孫權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劉備奮然獨樹一幟,那些不歸順曹操的地方力量,必然集合在劉備大旗之下,與劉備聯合抗擊百軍,這個可能是否能變為現實關鍵在於孔明,所以他很想知道孔明的實力。

孫權和孔明之間共同策劃的方案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當年11月,被孔明激起來的孫權大軍,在漢口上遊的長江上擊潰曹操五十萬大軍,為東吳的存在打下了基礎。協助東吳作戰的劉備坐收了漁人之利,不久占據了西蜀,形成了蜀、魏、吳三分天下局麵。

小無是每天都處於開心狀態的一個小男孩兒。在他身上,你往往不知道什麼叫煩惱、憂愁,他上課反應敏捷思維跳躍很大,是一個很捧你場的學生。但往往上課設置的懸念,準備的思考題被他一語道破,而其餘同學隻能“坐享其成”。基於此,他有些沾沾自喜,從不或很少做作業,而且每次都有很充分的理由。課下老師就去問他周圍的學生,他們都說,小無經常自誇道“我不做作業,照樣比你們好”。

如果一個不做作業就能輕鬆地獲得好成績的人,那老師也就不用在他的身上花太多的心思了,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他的數學成績總是在優秀左右徘徊,偶然能到一百零幾分,從未考到過第一,總名次在班裏從未進過前十名。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就讓他滿足於現狀,就等於停止不前了,而他的老師當然也不忍心看到他這樣聰明的人就這樣安於現狀。於是先找他談了幾次話,但是他的收效甚微。最後那個老師就決定采用“激將法”來對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