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為愛情和親情保鮮(1 / 2)

在中國人的道德範疇中,謙虛一向被人視為是美德,本身應該讚揚,而虛偽則一向被人認為是惡習,是一種應該被抑製的行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謙虛卻往往離虛偽很近,很多時候,二者之間會涇謂分明,謙虛過頭的時候,便會成為虛偽。某位哲人也曾經表達過自己對於謙虛與虛偽的看法:“狂妄和過分謙虛都是虛偽”。由此可見,謙虛也要有分寸,否則一不小心便會讓自己淪為虛偽之輩。

謙虛是一種美德,同時更是一種明智之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並努力去彌補,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謙虛首先表現為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有自知之明。謙虛的人總是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與短處。既看到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同時懂得不管目前的成績有多大,對於未來將要建設的事業來說,隻不過起到了一磚一瓦的作用。當人們對科學家牛頓的光輝成就進行高度的讚揚時,他卻認為,自己就好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一般,隻不過撿到了幾片貝殼而已。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並且極善於運用談話來啟發青年人的智慧。每次當人們對他的學識發出讚歎的時候,他總是會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20世紀,中國著名的作家與文化先驅之一蔡元培先生曾經講述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次倫敦想要舉行一次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到了此事中。法國漢學家伯係和自認是中國通,在進行巡行觀覽的時候總是滔滔不絕,無法自已。為了表示自己的內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並對畫上的墨色、印章等細節進行了詳細的評價。林語堂先生在此時非常留意地對蔡先生的表情進行了觀察,他並沒有表示讚同與反對,隻是非常客氣地低聲回答說:“是的,是的。”一臉的平淡與冷靜。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麵有懼色,大概是他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中領悟到,自己或許已經說錯了什麼,出了醜。後來,林語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歎說:“這便是中國人的涵養。”這種涵養便是謙虛,這種涵養使他人為之敬畏,使張揚者自覺形愧。

謙虛還表現為正確地看待他人,虛心地向他人學習。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吾師。”其意便是指,隻要有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謙虛的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與長處,並隨時向他人請教,懂得尊重他人,有事與大家商量。所以謙虛之人總是可以主動地取他人的之長,補自身之短,並不斷地從集體與同行者中汲取自身前進的養份,從而充實自己,為自己的進步與成功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們提倡真誠的謙虛,而反感虛偽的謙虛,兩者之間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隻有掌握好了謙虛的分寸,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謙懷若古,如果是真誠的謙虛,則會使我們永遠保持著進步的狀態。有些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往往內心深處並不謙虛,不能進步。現實生活中並不缺乏此類人,維新運動中的領袖之一康有為便是其中之一,他自稱年屆而立,天下學問無不掌握。但是結果,他隻能被稱為是革新家,而並非一個學問家。因為他在學術上並沒有什麼建樹。過度的謙虛不僅僅會讓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中,而且還很容易會失去到手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