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行健不息須自強

——清華大學教授魏傑作序

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清華”二字常在人們耳邊轟轟作響。提起清華大學這所著名高等學府,人們不禁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半個多世紀以來,跨入清華園,接受清華教育,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天下父母望子成龍的心願。

清華園何以如此魅力四射?清華精神又何以名揚四方?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校。清華學校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以“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為宗旨,培養學生鑽研的精神和嚴謹的學風,學校教育質量很高。1928年正式成立清華大學,其後清華大學雖曆經幾個發展階段,但一直倡導一貫的校訓、宗旨和學風,並以高質量、嚴要求聞名中外。前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就公開說:“未來的中國部長、總理,就是要從清華出。”

清華大學一直倡導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這一傳統。“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多少青年學子陶醉於清華園這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的文化氛圍,以青春的理想和行動努力體味和實踐清華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著名學者王佐良後來所概括的:“做學問要有最高標準,而取得學問卻是為了報效祖國。簡單地說,就是卓越和為公。”

清華大學雖偏重於理工,但一直全力改善不合理的教育製度,致力於“教育出一個真正懂得建設、懂得做人、懂得自己和人生的完善的青年”。

如此的清華園走出的清華青年,忘不了清華歲月,割不斷清華情結,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這16個宇,是新中國跨世紀總理、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鎔基,在母校生日時,寫下的廣大清華學子的肺腑之言。

這就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為什麼總比同齡的青年,在撇開專業技能之外,具有更為全麵和厚實的成功素質,具有潛在的巨大可塑性,擁有更大成功概率的真正緣由所在。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中國,相當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還不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能繼續高中教育,能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者也是百裏挑一,而能上清華這樣的一流學府讀書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則無緣在清華園研習不朽的書卷,體味和實踐清華精神。但清華園之外的人們也渴望成才,希冀成功,這主要源於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實現自我驅動,這種驅動已經促使人們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已不僅僅是“小兒郎”了,而立、不惑甚至年逾古稀的人們照樣要學習充電。在清華等一流學府之外研修來自清華等一流學府的成才課程,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並日趨融於主流教育。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北大清華學得到》這套叢書,正是順應這種潮流,在清華等一流學府的專業課程設置之外,從認識自我、領導素質、經營技能、創業準備、人際溝通技能、學習方法、個性塑造、人生規劃等視角,從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關係學、行政管理學等高度綜合設計出的來自一流學府的成才課程。

無論你是正在攻讀學位的學生,還是已經邁出學校門檻的創業者;無論你是一個成功者,還是一個失敗者,都可以從這套叢書中得到啟迪。這套叢書告訴你如何成功地做人、做事,指導你更好地走在人生旅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