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無緣在清華等一流學府學習,但你卻可以通過這套叢書學到來自清華等一流學府的成才課程。

是為序。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序言二

圓青年人的成才之夢

——北大教授倉道來作序

百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學生、知識分子乃至社會大眾中,言必稱北大者比比皆是。就學北大是無數向往者永生永世的夢想。

北大,這座神聖的殿堂,以她堅實寬厚的胸懷,接納了眾多學子,並以她偉大的永恒魅力征服了無數青年。北大使千萬求索者站在了一個新的立足點上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並把自己成就為一個人,一個知識分子。

北大百年來一直在光大民主科學之傳統。陳獨秀先生宣揚“隻有德先生、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李大釗先生“以身殉了他的主義”;魯迅先生舉著標槍和匕首,紮向敵人的心髒……這是一批多麼偉大的“先知苦行者和精神烈士”!

北大百年來一直開“會通古今,熔鑄中外”風氣之先;北大關注現實,以今人的見識審視古代的資料,由此得出新的見解;北大放眼世界,以國人的眼光揚棄外國的學問,從而開出一條新路;因此,北大自有一種高超的眼界、博大的格局和曠達的風度。

北大這塊聖地,百年來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浸濡,一種心靈的溝通,一種精神的傳遞。北大使每個人明白,機會是均等的,隻要你自信、努力,你同樣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21世紀的今天,北大成了無數向往者生命中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但能從向往北大到走進北大,親身體味北大精神魅力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對眾多的北大向往者來說,就學北大還僅僅是一種向往,不能成為現實。

好在北大和北大向往者在20世紀初有著全然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互聯網絡的出現使千裏之遙的人們可以像鄰居般迅捷對話;新聞媒體業的繁榮把世界變成了小小的地球村;教育出版業的發達使知識傳播不再局限於校園和課堂。

現在,我的書桌前正放著一摞小山似的書稿,這是十來個年富力強的青年人一年多來的鑽研成果。他們都是北大、清華、中國人大、北科大這幾所京西毗鄰的大學裏的教師。他們策劃並執筆編纂的《北大清華學得到》這一套青年素質教育讀物,融會了他們在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教學心得和工作經驗,很好地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人才”這一稱謂的嶄新內涵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特殊要求。

古人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來表達社會進步對人才的焦渴之情,同時也表明成才的道路不必拘泥於某一種。社會進步需要各種類型人才,各個人的情況不同,成才的道路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憧憬北大,卻未必要邁進北大;向往清華,卻未必要到清華。如果那是人生中的一個缺憾的話,那麼這套叢書以及叢書中所揭示的成功道理,也許是對這一缺憾的可貴的彌補。

我的成才,你的成才,讓我們一同來圓成才之夢。

(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