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當然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努力取勝的,除去他的競選團隊,背後還有著成千上萬的人幫他,這個有價值的人際網絡給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幫助,幫助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麼你呢,你利用和發展好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了嗎?
窮人與富人的差別
下麵是美研究機構剛頒布的《中國貧富標準線》,你不妨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生活在哪個層次?
超級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萬以上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萬—5000萬
富豪:年收入在300萬—1000萬之間
富人:年收入在100萬—300萬之間
高產者:年收入在30萬—100萬之間
中產者:年收入在15萬—30萬之間
低產者:年收入在8萬—15萬之間
窮人:年收入在3萬—8萬之間
很窮的人:年收入在1萬—3萬之間
非常窮的窮人:年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
窮得沒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000元—5000元之間
窮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窮人:年收入在100元—1000元之間
窮得幾乎要死的窮人:年收入在30元—100元之間
死路一條的窮人:年收入在30元以下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別很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結果呢。馬克思指出,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財富分配形式體現的卻不是價值創造關係,而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財富分配形式是有這種生產關係決定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決定了財富在人們手中的分配,財富分配的合理與否關鍵在於決定財富分配的生產關係,即社會經濟製度。也就是說,財富分配是一個製度問題,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這樣或許有人會悲觀的得出結論:每個人的貧與富都是注定了的。其實馬克思經濟學所講的社會財富的分配隻是從宏觀角度,曆史的角度講。從微觀上講,在社會環境和個人素質方麵,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差別還是很大的,從這方麵講,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在小說《熱愛生命》裏,傑克?倫敦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
饑餓,疲勞,孤獨,絕望,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紮,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饑餓、同樣疲憊的老狼,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於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麵包,以至於已經幹癟的麵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隻是一堆幹癟的麵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抓住一塊麵包便不肯鬆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饑餓的日子。人隻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麵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隻能解決溫飽問題。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於思維的局限。
窮人沒錢,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隻能為柴米油鹽操心,就難有大的作為;就不敢放棄手裏這塊麵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就進不了有錢人的圈子,就隻能在窮人堆裏混。他們喜歡走窮親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是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於訓練生存能利,但你的眼界也就漸漸囿於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壯誌消磨掉了。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於是窮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缺錢的後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計,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經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窮人的朋友非常少,而富人的朋友卻遍布天下。雖然古人說“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講,正是因為富人有了豐富的人脈資源,所以才擁有了巨大的財富最喜歡交那種對自己有幫助,能提升自己各種能力的朋友。不純粹放任自己僅以個人喜好交朋友。
人脈讓窮人變成富人
窮人和富人隻差兩個字,那麼窮人最缺少什麼?是什麼讓窮人成不了富人?我們看一則故事:
法國一位年輕人很窮、很苦。後來,他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迅速躍身於法國50大富翁之列,成為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不幸的是,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醫院去世。他去世後,法國的一份報紙刊登了他的一份遺囑。在這份遺囑裏,他說:我曾經是一位窮人,在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把自己成為富人的秘訣留下,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 而猜中我成為富人的秘訣,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我留在銀行私人保險箱內的100萬法郎,將作為睿智地揭開貧窮之謎的人的獎金,也是我在天堂給予他的歡呼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