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難題不必回答,原球拋回,讓係鈴人自己去解鈴。
一次,某國領導人在我國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一位西方記者問:“您在給您的同胞的信中說您的國家已經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是附屬於外國,您說這個外國是誰?”
某國領導人答道:“你問這個外國是誰,我可以說。但即使我不講,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問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
(七)間接回答
有些場合,對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問題,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圖,或故意提出挑釁性問題以達到詰問、刁難的目的。對這樣的問題,間接的機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十年代丘吉爾訪問美國時,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對他說:“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裏下毒藥的。”
丘吉爾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會喝下那杯咖啡的。”
也是這個丘吉爾,多次發表演說,力主與蘇聯聯合抵抗德軍,一位記者問他為什麼替斯大林講好話?
他說:“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閻王講話的。”
丘吉爾並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達方式,把自己的觀點寓於其中,讓對方去品味。
巧妙的插話技巧
一個傾聽能手在傾聽過程中如何插話,才有助於達到最佳的傾聽效果呢?
根據不同對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一)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趁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
“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不十分了解。”
“請你繼續說。”
“我對此也是十分有興趣的。”
此時你說的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思:我很願意聽你的敘說,不論你說得怎樣,說的是什麼。以消除對方的猶豫,堅定他傾訴的信心。
(二)當對方由於心煩、憤怒等原因,在敘述中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時,你可用一二句話來疏導。
“你一定感到很氣憤。”
“你似乎有些心煩。”
“你心裏很難受嗎?”
說這些話後,對方可能會發泄一番,或哭或罵都不足為奇。因為,這些話的目的就是把對方心中鬱結的一股異常情感“誘導”出來,當對方發泄一番後,會感到輕鬆、解脫,從而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
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些話時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誤區。不應對他人的話作出判斷、評價、說一些諸如“你是對的”、“他不是這樣”一類的話。你的責任不過是順應對方的情緒,為他架設一條“輸導管”,而不應該“火上澆油”,強化他的抑鬱情緒。
(三)當對方在敘述時急切地想讓你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用一兩句話來“綜述”對方話中的含意。
“你是說……”
“你的意見是……”
“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這樣的綜述既能及時地驗證你對對方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其的印象,又能讓對方感到你的誠意,並能幫助你隨時糾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種傾聽中的談話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發表判斷、評論,不對對方的情感作出是與否的表示,始終處於一種中性的態度上。切記,有時在非語言傳遞的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場,但在語言中切不可流露,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試圖超越這個界限,就有陷入傾聽誤區的危險,從而使一場談話失去了方向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