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人際交往中的口才魅力(3)(1 / 3)

一位語言學家曾說:“同樣的音調或語句反複出現時,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譬如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倘若他僅為了提出一項政見,僅說‘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強調‘民’字,遂產生更深刻感人的效果。”的確,每個人聽到這句鏗然有力的話語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加深自己對此種理想的政府的向往之情。而在每個人反複聽到這樣一句讚美的話時,他們也會被感動。

一個自知麵貌平庸的少女墜入情網之後,她的情郎反複在她耳畔低語:“你那深邃的眸子,散發出如夢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極了?選”她一定會容光煥發,自信自己擁有一對足以傾倒眾生的明眸,美也當然會眷顧於她。

讚美有時也無須刻意修飾,隻要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真情流露,就會收到讚美之效。但要更好地發揮讚美的效果,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實事求是,措辭恰當。

當你準備讚美時,首先要掂量一下,這種讚美,對方聽了是否相信,第三者聽了是否不以為然,一旦出現異議,你有無足夠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讚美是有根據的。

一位老師讚美學生們:“你們都是好孩子,活潑、可愛、學習認真,做你們的老師,我很高興。”這話很有分寸,使學生們既努力學習,又不會驕傲。但如果這位老師說:“你們都很聰明,將來會大有出息,比其他班的同學強多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2.讚美要具體、深入、細致。

抽象的東西往往不具體,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稱讚一個初次見麵的人“你給我們的感覺真好”,那麼這句話一點作用都沒有,說完便過去了,不能給人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倘若你稱讚一個好推銷員:“小王這個人為人辦事的原則和態度非常難得,無論給他多少貨,隻要他肯接,就絕對不用你費心。”那麼由於你挖掘了對方不太顯明的優點,給予讚揚,增加了對方的價值感,因此讚美起的作用會很大。

3.熱情洋溢。

漫不經心地對對方說上一千句讚揚的話,等於白說。缺乏熱情的空洞的稱讚,不能使對方高興,有時還可能由於你的敷衍而引起對方的反感和不滿。

4.讚美多用於鼓勵。

鼓勵能讓人樹立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用讚美來鼓勵對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第一次”。無論任何人幹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的時候,如果對方第一次幹得不好,你應該真誠地讚美一番:“第一次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很不容易了!”別人會因為你的讚美而樹立信心,下次自然會做得更好。

5.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讚美他人。

讚美隨時隨地都能聽見,麵對麵或直接地讚美對方,總有點恭維奉承之嫌。若換個角度,換種說法,也許就好多了。以“第三者”的口吻來讚美對方,說:“難怪某某一直說你很不錯,今日一見……”可想而知,對方一定很高興。因此,當麵讚揚一個人,有時會令人感到虛假,懷疑你是否出於真心,而間接地在背後讚美對方,會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讚揚是真誠的。

6.讚美要注意適度。

過度的讚美,空洞的奉承,都會令對方感到難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討厭,結果適得其反。隻有適度的讚美才會令對方感到欣慰。適度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異,需要不斷摸索積累,逐步掌握。

投其所好的妙處

某文藝編輯曾講過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寫稿,該作家非常難合作,各報社的編輯對他大傷腦筋。因此,這個編輯在見麵前也相當緊張。

一開始果不出所料,怎樣都談不攏。作家一味說:“是嗎……”“也許是吧?選”“這我還真不清楚”,鬧得這位編輯很是頭痛,隻好打定主意,改天再來,於是閑說起來。

他把幾天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有關該作家作品近況的報道搬出來,說:“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了?”作家見對方如此關心自己,就很感興趣地聽下去。編輯又說:“您的寫作風格能否用英文表現出來?”作家說:“就是這點令我擔心……”他們就在這種融洽的氣氛中繼續談了下去。本來已不抱希望的編輯,此時又恢複了自信,獲得了作家答應寫稿的允諾。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談話時隻講他自己,而不關心對方的人。人們隻願意和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交往。

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威廉萊亞·惠勒普斯,在《人性》這篇論文中這樣敘述:我在6歲那年,有一個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媽家度周末。記得傍晚時分,來了一個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媽嘻嘻哈哈談了好一會兒,然後便走近我麵前和我說話。當時我正迷上小船,整天抱著小船愛不釋手地玩。以為他隻是隨便和我聊幾句,沒想到他對我說的全是有關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後,我還念念不忘,對姨媽說:“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許多關於小船的事,很少有人會那麼喜歡小船。”

姨媽笑著告訴我,那位客人是紐約的一位律師,他對小船根本沒有研究。我不解地問:“為什麼他說的話都和小船有關呢?”“那是因為他是一位有禮貌的紳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歡小船,所以專門挑你喜歡的話題和你說。”姨媽笑著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一到周末,我們常看到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情侶相會的。這時有兩個擦鞋童,正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

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要他擦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