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人際交往中的口才魅力(3)(2 / 3)

我們聽到第一個擦鞋童的話,盡管他的話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個擦鞋童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願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

適時反問的技巧

反問,即反過來問,答者變成問者。在交談中,巧於反問,可以平中出奇,一語中的,入木三分。

常見的反問類型有下麵幾種。

(一)機智型反問

考慮交談情境和對象,從不同角度和側麵反問對方,機智巧妙地表達反問者的觀點、態度和傾向。

肖伯納的劇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獲得成功。結束時,肖伯納走上舞台向觀眾致意,一個人喊道:“肖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屍肖伯納彬彬有禮地回答說:“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那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嗎?我們能禁止這劇本的演出嗎?”肖伯納的反問,引起全場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二)幽默型反問

有一位媽媽和兒子對話。媽媽:“你要哪個蘋果?”兒子:“我要大的。”“你應該懂禮貌,要小的。”“媽媽,懂禮貌就得撒謊嗎?”兒子在反問中,把禮貌與撒謊這兩類不同性質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發笑,又令人有所領悟。

(三)諷刺性反問

有這樣一則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長工說:“天亮了,還不起來幹活?”長工說:“等我捉了虱子去。”地主說:“天這麼黑,能看見虱子嗎?”長工說:“天這麼黑,能看見幹活嗎?”長工的反問,迫使對手處於自打耳光的窘境。

(四)肯定型反問

答問者以反問的語句直接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這種反問比正麵回答更有力。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守天下難不難?”侍中魏征回答說:“非常難。”李世民說:“我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為官,又聽從你們的批評意見,守天下還難嗎?”魏征說:“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時候,能夠注意用人和聽從意見,一旦打下天下,隻圖安樂,不喜歡別人提意見,導致亡國,所以,聖人說:‘居安思危’,指的就是這個,能說守天下不難嗎?”

(五)疑問型反問

直接而公開地表示反問者觀點、傾向,以證明、推理、辯駁、抒情等手法對事物發表議論、評判。

1997年11月10日,《工人日報》以《這是一個什麼會》為標題,披露了在寧波某抬待所召開的某會議的內容。從日程上看,為期五天的會議,隻有半天安排正事,其餘都是遊覽。作者問道;“國家三令五申不許借開會之機遊玩,為什麼

仍會有這種不知被報紙披露過多少次的怪事呢?”

(六)抒情型反問

這是揉進反問者情緒和感情傾向的反問形式。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釵見寶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來,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隻見黛玉蹬著門檻子,嘴裏咬著絹子笑呢。寶釵道:“你又見不得風吹,怎麼又站在那風口裏?”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的一聲飛了。”口裏說道,將手裏的絹子一甩,向寶玉臉上甩來,寶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噯喲”了一聲。

這段對話中的反問和動作描寫,抒情性質極為濃厚。

(七)懸念型反問

這種反問,是為了引發提問者的疑問和好奇心。

例如,張三問李四:“王五最近好嗎?”李四說:“你問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張三急切地問:“出了什麼事?”

(八)引語型反問

引語的性質可分為引經與稽古兩類。引經,就是引用權威性的或有說服力的話來證明;稽古,就是引用前人的事跡或曆史故事來說明。

例如,一個新戰士入伍後,練了一個月的射擊,仍然不能命中十環,他問班長:“我為什麼打不中靶心?”班長說:“你知道一句俗語嗎?要想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戰士立刻明白了。

(九)層遞型反問

層遞型反問從層層深化的語氣中使人加深對所敘事物的認識和印象,步步深人,可起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之效。《追求》雜誌的內容介紹:“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在何處?真善美在哪裏,怎麼追求得到?追求雜誌將為您導航。”

高超的問話技巧

問話需要口才。利害場合,問話問得巧,可以占有優勢。

提問要因人設問。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此不可“千人一問”。一對摯友,可以互相詢問:“你工資多少?”“談戀愛了嗎?”然而,小夥子決不可向初次見麵的女友提出類似的問題。

唐突提問,也是不可忽視的。假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對方:“你有什麼理由可說?”“你遲到一小時,上哪兒混去了?”“如此唐突的問法,令人難以下台,人家一定會不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