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人際交往中的口才魅力(3)(3 / 3)

怎樣才能問得巧,首先要選擇恰當的提問形式。

(一)限製型提問

這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提問技巧,它能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減少被提問者說出拒絕的或提問者不願接受的回答。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必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要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範圍。這種問話,顯然可以作雞蛋的生意。

(二)選擇型提問

這種而提問方式多用於朋友之間,同時也表明提問者並不在乎對方選擇。如,你的朋友來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飯,但不知他的口味,於是問他:“今天咱們吃什麼?鯽魚還是帶魚?”

(三)婉轉型提問

這種提問的意圖是為了避免對方拒絕而出現尷尬局麵。例如,一個小夥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但他並不知道姑娘是否愛上他,此話又不能直說,於是他試探地問:“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如女方不願交往,她的拒絕也不會使雙方難堪。

(四)協商型提問

如果你要別人按照你的意圖去做事,應該用商量的口吻向對方提出。如你要秘書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圖講清之後,應該問一問:“你看這樣寫是否妥當?”

各種發問方式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在交際過程中,要從交際需要出發靈活恰當地選擇發問方式,求得最佳效果。

對答如流的奧秘

答問,是在交際場合進行的一問一答。如:答記者問、專題對話、論文答辯等,這是一種隨機性很強的以回答問題為主的即席式發言。它有幾個特點:

1.廣泛性。由於對方可以任意提出問題,特別是記者興趣更廣泛,大至轟動全球的國際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隱私,都可能成為他們的話題。

2.隨機性。由於事先不知道對方將提出什麼具體問題,很難對自己的發言作係統周密的策劃。臨場提問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且問題帶有跳躍性,隻能隨時思考,恰到好處地作出回答。如果反應遲鈍,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答問的技巧很多,下麵舉幾個例子:

(一)無效回答

即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去做非實質性的回答。

“無效回答”並非真正全無效果,它可分為有效性無效回答和純無效回答。

所謂有效性無效回答,即表麵上看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實際上卻有很深的內涵,需要對方去領悟。

如在一次足球比賽中,球星迭戈·馬拉多納無意識地手、頭並用地送球進門。裁判判此球有效。賽後,問馬拉多納,那個球到底是手球還是頭球。馬拉多納說:“手球的一半是迭戈的,頭球的一半是馬拉多納的。”

表麵看來,馬拉多納的回答沒有明確答案,其實一細想就可發現,馬拉多納事實上很含蓄地承認了那一球帶有手球的成分。

所謂純無效回答,即答話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得到答案,隻有到別處尋覓。

一次,有位日本記者問陳毅:“中國的第三顆原子彈何時爆炸?”“陳毅答:“中國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等著看公報好了。”

(二)答非所問

對有些問題,要回避其鋒芒,以求回答得婉轉和得體。

比如一位家長問老師:“我孩子成績怎麼樣?”教師問答:“要是能抓緊點,他成績不會差。”顯而易見,這個學生成績不算好,但這位老師沒有真話實話,而是委婉地用對學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長丟麵子,也避免有的家長遷怒於孩子。

(三)避而不答

這種方式是對付那些冒昧的提問者所提的問題。有時。某些問題自己不宜回答,但對方把問題推到麵前,保持沉默顯

得被動,就可以避而不答。如:

“聽說你準備和她結婚,有這回事嗎?”

“你去問‘將來’吧。”

“有人說你講過我的壞話,是嗎?”

“誰說的,你去問誰吧。”“這個問題你要向我解釋清楚。”

“當然要解釋,但不是現在。”

(四)以退為進

有些提問者或說話者語氣咄咄逼人,對此,可以采取以退為進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話承認下來,然後適當回敬對方。

請看下麵幾段對話:

“你講什麼?連你自己也不懂!”

“不錯,不過我認為我懂不懂,你聽起來都一樣。”

“你這樣子,遲早要倒毒!”

“說得在理,碰碰運氣吧,也許不一定。”

“你這麼漂亮,怎麼還沒有結婚呀?”

“是的,因為我挑得比你仔細。”

(五)圍魏救趙

不取“頭痛醫頭”的做法,而是繞過提問,以奇兵突襲,使對方陷入窘境,從而為自己解圍。

當年,台灣海峽一度出現緊張局勢,在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故意發難:“請問,對台灣問題,貴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後措施是什麼?”我外交官員冷靜作答:“請閣下相信,我們最終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而我倒真是有點擔心,如果貴國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國政府是否能具有維持現狀的能力?”

這個妙答把一個帶刺的球拋給對方,令其自顧不暇。

(六)係鈴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