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人際交往必備的禮儀規範(1)(2 / 3)

2.“真誠”原則

商務人員的禮儀主要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個人和組織形象,因此禮儀對於商務活動的目的來說,不僅僅在於其形式和手段上的意義。同時商務活動並非從事短期行為,而是越來越注重其長遠效益,隻有恪守真誠原則,著眼於將來,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獲得最終的利益。也就是說,商務人員要愛惜其形象與聲譽,應不僅僅追求禮儀外在形式的完美,更應將其視為情感的真誠流露與表現。

3.“謙和”原則

“謙”就是謙虛,“和”就是和善、隨和。謙和既是一種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條件。《荀子·勸學》中曾說到:“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即是說隻有舉止、言談、態度都是謙恭有禮時,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教誨。

謙和,在社交場上即表現為平易近人、熱情大方、善於與人相處、樂於聽取他人的意見,顯示出虛懷若穀的胸襟,因而對周圍的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有著較強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能力。

當然,我們此處強調的謙和並不是指過分的謙虛、無原則的妥協和退讓,更不是妄自菲薄。應當認識到過分的謙虛其實是社交的障礙,尤其是在和西方人的商務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現會讓對方懷疑你的能力。

4.“寬容”原則

寬即寬待,容即相容。寬容,就是心胸坦蕩、豁達大度,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諒解他人的過失,不計較個人得失,有很強的容納意識和自控能力。中國傳統文化曆來重視並提倡寬容的道德原則,並把寬以待人視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美德。從事商務活動,也要求寬以待人,在人際紛爭問題上保持豁達大度的品格或態度。在商務活動中,出於各自的立場和利益,難免出現衝突和誤解。遵循寬容原則,凡事想開一點,眼光看遠一點,善解人意、體諒別人,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好各種關係與紛爭,爭取到更長遠的利益。

5.“適度”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各種不同情況下的社交距離,也就是要善於把握住溝通時的感情尺度。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此話不無道理。在人際交往中,溝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溝通時的感情尺度,即人際交往缺乏適度的距離,結果會適得其反。例如在一般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所謂適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適度、談吐適度、舉止適度。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對方的尊重,達到溝通的目的。

總之,掌握並遵行禮儀原則,做待人誠懇、彬彬有禮之人,在人際交往和商務活動中,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接待客人的禮節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待客之道,中國人一向是以熱情著稱的,接待客人也是一門藝術,它要求講究禮節,考慮周全,麵麵俱到。

如果客人是約好要來的,主人應事先有所準備,包括打掃室內衛生,準備好煙酒茶飯,並注意換上正裝,修飾儀表。女主人更應精心打扮,家人也要給予合作。主人要提前與家人商議,如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去糾纏客人,成年的家人之間,言行要檢點,也不要當著客人的麵拌嘴,以免產生誤解。

對待客人不宜過於客套,否則客人會覺得不舒服,貫穿於待客的整個過程之中的是尊敬與體貼。遠道而來的客人,夫婦應共同前去迎接,並將家人一一給予介紹。

如果客人是不期而至,無論多忙,也要表示熱情歡迎和接待,微笑著握手問候。若家人尚需整理室內衛生,應請客人在門外小候,但不要冷落了客人。

若客人沒打招呼直接進入室內,應立即起立表示歡迎,示意客人就座,不要先責怪對方無禮。

與客人談話態度要誠懇,不要顯出厭倦或不耐煩的樣子,不要讓客人感到尷尬,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如客人到達時還有其他客人,且雙方互不相識,主人要主動代為介紹。

如果家中的客人不是自己的客人,有禮貌地見過麵、打招呼或是問好之後,即可告退,沒有必要陪同始終。

客人在座談話時不要頻頻看表,更不要有暗示或催促客人離開的動作,如果有急事可道歉後先行告別,讓家人照顧客人。

當客人告辭時,應一一與之握手告別,將客人送至門外,並道“歡迎再來”。對第一次來的客人,還要主動介紹或安排對方回去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

拜訪朋友與做客的禮節

在拜訪朋友的時候,時間和地點上要客隨主便。有的人不喜歡在辦公期間接待私人朋友,有的人不願在家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