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餐具的正確使用
西餐中對於餐具的要求很多,如,吃色拉時應使用專用的色拉叉,右手持叉叉尖朝上使用。取食麵包時不要用叉去叉,而應用手去拿,把麵包放在大盤子或小碟子邊沿上,掰下一塊塊塗油食用。使用餐具時應按照刀叉的順序,最先使用最外邊的一副,左手持叉,右手握刀,切食物時,應該用左手叉子壓食物,右手拿刀,將食物切割成適合自己食用的小塊食物送入口中,注意不要因用力過大使食物滑出或碰壞杯盤。牛肉、雞腿等肉菜要從左側切起,大小以能入口為宜。吃帶刺的魚,吃完上層剔出魚刺放在盤邊,不要將魚翻過來。就餐過程中暫時離開,或者稍作停息,應該把刀叉呈八字形擺在盤沿上,一道菜吃完,應該把刀、叉合攏平行擺在盤沿上。
使用餐巾是為了防止食物油沾汙了衣服。西餐廳裏,餐巾被折成花形放在水杯或者平放在盤子上。在正式宴會上,進餐前客人需待主人先拿起餐巾時,自己方可拿起,打開餐巾平鋪在自己的雙膝上,以能接住滴落的湯、食為宜,也可用就餐時擦手或嘴上的油漬之用。餐巾可以用來擦嘴,可是要注意使用餐巾的內側,不能用餐巾擦桌上的餐具和桌子。直接用餐巾去擦拭餐具,是對餐具衛生狀況的不信任,對主人或餐廳服務人員來說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另外,在就餐過程中如果有事須臨時離開一會兒,應將餐巾折好放在桌子上,不要隨意揉成一團或順手往椅子上一扔,否則服務員會認為你已經用餐完畢。退席時,主人將餐巾放在桌上,意味著客人可以起立了,這時就可以離席了。
西餐用酒小常識
大多數中式宴會上,隻用一種酒,至於一開始就用,還是上主菜時用,則根據主人的安排而定。然而,西餐的用酒比較麻煩,酒和菜要相配,考究的話,整個宴會要用幾種酒。
洋酒按色澤分為紅酒、白酒、玫瑰色酒;按性質分為低度酒、高度酒;按甜度分為甜酒、中性酒、無甜味酒。一般酒性愈小,所用的酒杯愈大,如香檳酒杯大於紅葡萄酒杯大於白葡萄酒杯大於雪利酒杯大於波爾圖酒杯大於烈性甜酒杯。
下麵具體介紹一下洋酒和西式菜肴的搭配:
吃羹湯時,用雪利酒;
吃魚、海鮮時,用無甜味白葡萄酒;
吃肥膩、味濃的牛羊肉、野味時,用高度紅葡萄酒,最常用的是勃艮第酒;
吃味道清淡的牛羊肉時,用低度紅葡萄酒,如波爾圖酒;
吃禽類肉食時,用低度紅葡萄酒、中性無甜味白葡萄酒或玫瑰葡萄酒;
吃奶酪時,用紅葡萄酒、波爾圖酒;
甜味白葡萄酒或香檳酒可以和布丁一起上桌。
麵對不熟悉的食物,怎麼辦?
有一樣是肯定的,那就是你在外麵走動得越多,你的餐桌前就越可能擺上那些神秘的、無法形容的飯菜,而這些食物——在你的腦海中——隻有在那種可怕的配有插圖的烹調書中才會出現,像活魚、熊掌湯、巧克力蚱蜢、海藻、鯊魚翅湯、馴鹿舌,甚至做熟的蠍子等。但還不隻這些,更可怕的是,作為尊貴的客人,你可能還會吃到綿羊的眼珠(中東地區),甚至還會有猴腦(東南亞)。
自然,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去尋求幫助,把這些食物推到一邊,或者更糟,你的胃可能已經受不了而開始嘔吐起來。在這時你要想到:一是,你是尊貴的客人,主人請你吃的可能是他們國家的美味,你若拒絕,可能會被當成一種侮辱;二是,這個國家的人們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都在吃這種特殊的食物,而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因此你大可不必擔心。
而且,當我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一些北美人非常喜愛的食物就有可能是其他國際友人覺得惡心的食物,如烤火雞、肉汁、花生醬、無醇飲料(以黃樟油、冬青油為香料的無醇飲料)、醬(蕃茄醬等)、粗玉米麵、山核桃餅、南瓜餅、半生肉排、爆米花、許多快餐甚至包括熱狗。
當你麵對那些令你感到厭惡、惡心的食物,你該怎麼辦呢?這裏有幾個方法能幫你渡過難關。
方法1:使用轉移法。意思就是你可以把煮熟的蚱蜢暫且當作一種脆餅幹,而把那些螞蟻當成早餐時的穀類食品。
方法2:隻管吞下去——不要去想你所吃的動物活著時的樣子。
方法3:把它撕成小塊,然後迅速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