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個規律在社交場中很具有實用價值。這是贏得別人好感的捷徑。你可以經常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這就表明你對他有好感,就會很容易贏得他同樣的情感回報。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當別人表達出對我們的喜愛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欣喜?心花怒放?我們會不自覺地對他有著更深的印象,有著更好的感覺,甚至會不自覺地對他也產生好感?
這種心理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和人們的自信缺乏有關。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較為自信,那麼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讚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對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
而那些具有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歡那些給他們否定性評價的人,因為他極不自信,所以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
在實際生活中,嚴格地講,沒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麵喜歡開始的。
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男孩並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後接受了他的追求。
有一個小夥子固執地愛上了一個商人的女兒,但姑娘始終拒絕正眼看他,因為他是個古怪可笑的駝子。
這天,小夥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氣問:“你相信姻緣天注定嗎?”
姑娘眼睛盯著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後反問他,“你相信嗎?”
他回答:“我聽說,每個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會告訴他,將來要娶的是哪一個女孩。我出生的時候,未來的新娘便已經配給我了。上帝還告訴我,我的新娘是個駝子。我當時向上帝懇求:‘上帝啊,一個駝背的婦女將是個悲劇,求你把駝背賜給我,再將美貌留給我的新娘。’”
當時姑娘看著小夥子的眼睛,並被內心深處的某些記憶攪亂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後成了他最摯愛的妻子。
運用多看效應,讓他不知不覺喜歡你
現在社會上很多包二奶、包三奶、包四奶……的現象,男人們好像永遠都是見一個愛一個,新歡總比舊人吃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正所謂“隻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是人的天性使然嘛?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先向被試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隻出現了一兩次,然後請被試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被試更喜歡那些看過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
人的心既堅強又柔弱,是一個很奇妙的存在體。有些感情因素,比如喜歡,會在不知不覺的接觸中,產生。接觸頻率,或者說見麵次數越多,越會喜歡。
有社會心理學家為了證明這個效應,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一所大學的女生宿舍樓裏,他們隨機找了幾個寢室,發給它們不同口味的飲料,然後要求這幾個寢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嚐飲料為理由,在這些寢室間互相走動,但見麵時不得交談。
一段時間後,心理學家評價她們之間熟悉和喜歡的程度。
結果發現:見麵的次數越多,相互喜歡的程度就越大;見麵的次數很少或根本沒有,相互喜歡的程度也較低。
閉上眼睛,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對有些人的印象一般,但是隨著經常的接觸,是不是會越看越順眼,甚至會越來越喜歡?
有些人我們第一次可能覺得她不漂亮,不溫柔,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但是卻天天見,時間長了,是不是也會越看越覺得她很漂亮,可愛?
聰聰、小華和明明三個人在高中念同一個班,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高考之後,聰聰和小華都考在了同一所大學讀書,而明明則考到了另一座城市的一所大學裏上學。
聰聰和小華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碰麵四五次,有時是相約一起出去玩,有時是一起吃個飯,有時是在校園巧遇。明明在新學校也結識了許多自己的新朋友,和聰聰、小華則是隻在寒暑假才在家鄉見麵,一起開心地玩幾天。
結果:很顯然,盡管他們三人還是好朋友,但是不知不覺中,聰聰和小華的關係更加親密,而與明明則有些莫名其妙的生疏。????可見,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麵前的熟悉度。
當一個男生喜歡一個女生的時候,就可以時不時地故意製造見麵的機會。假如她經常去某個教室上自習,你就故意也在那個時間點去那個教室上自習,“hi,這麼巧,你也來這上自習呀”,並想盡辦法坐的離她近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