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同誌先後十餘次走進麻風村,為當地村民排憂解難,他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感動了麻風村的村民,他們將新學校命名為“林川小學”,在峭壁上密密麻麻刻畫下了“感謝林伯伯,我們終於能上學了”、“林處長是好幹部好領導,我們永遠忘不了你”……
銘記社會責任的攝影者
林強同誌酷愛攝影,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和《華夏人文地理雜誌》特約和簽約攝影師。1998年,他被國家人事部編入《中國專家大辭典》,1999年被香港名佳攝影院評為“國際優秀攝影師”。但林強以共產黨員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把更多的鏡頭用在了推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和全省旅遊業的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林強的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攝影》等20餘種權威報刊發表。懷著對貧困山村教育的難舍深情,林強近年來跑遍了甘孜、阿壩、涼山、巴中等高原山區和革命老區,拍攝的十餘組農村學校教育專題照片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他還先後為九寨溝、稻城、黃龍、紅原草原、海螺溝、茶馬古道和亞丁等地拍攝了許多高質量的作品。迄今為止,已在人民美術等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西部》《海螺溝》等四本大型畫冊,這些作品成為全國和世界人民了解四川勝景的窗口,為全省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05年9月30日,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國集郵總公司等單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當代中華文化名家專題郵票首發儀式中,林強拍攝的貢嘎山組照就列在其中。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名官員看了林強拍攝的艾滋病患兒專題作品後,不僅稱讚他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攝影者”,而且為此專門撥款用於內江市的艾滋病患兒教育。
林強同誌的事跡在基層、山鄉、民族地區、貧苦農牧民中廣為流傳。同時,他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譽。2007年7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新華社通訊《軍轉幹部林強事跡感動涼山“麻風村”百姓》上作出重要批示:“林強同誌事跡感人,是軍轉幹部的優秀代表。要宣傳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廣大幹部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
她是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如果我失敗了,我想捐掉我所有有用的器官……”這是她手術前寫下的遺書。她在廣元市郊區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三年內,讓全市所有農村留守老人和孩子都有一個溫馨安樂的家園。”這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她在“5·12”特大地震中“火線入黨”。“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我更加感受到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她力量的源泉。
她就是蒼溪女孩羅瑋,一位感動中國的蒼溪女孩,同時又是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十大真情故事獎、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四川省十大傑出女性稱號獲得者。
捐肝 愛心創造奇跡
初夏,在成都市蒲江縣壽安鎮,30多歲的廖紅霞——這個接受肝移植手術、被陌生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農村婦女,正在汗流浹背地忙著割麥。當一提起羅瑋,紅光滿麵的廖紅霞激動不已地說:“她真是個好心人,不但救了我的命,還救了我們全家!”
事情追溯到2005年3月12日。“成都市蒲江縣壽安鎮青年婦女廖紅霞因患肝壞死住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需捐肝救命。”《天府早報》的一則消息改變了羅瑋的生活,羅瑋改變了廖紅霞的命運。當時正在成都打工的羅瑋決定,她要把肝髒捐給那位患者。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鴛溪鄉學堂村三組一個農家女,演繹了感天動地的捐肝進行時:
3月13日,羅瑋到醫院看望患者廖紅霞。
3月14日,羅瑋趕到蒲江縣廖紅霞的家了解情況。
3月15日,羅瑋回到成都徑直走進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向肝移植中心主任嚴律南教授表示,她願意無償捐肝。經檢驗,羅瑋的血型與廖紅霞相合,可以移植。但嚴教授告訴羅瑋,她要捐肝,必須要家屬簽字同意。
3月16日,母親羅錦蓮堅決阻止女兒的“愚蠢”舉動。她擔心手術一旦失敗,失去的不僅僅是年僅19歲女兒的一葉肝髒,而是女兒的整個生命。羅錦蓮連夜租來一輛麵包車,說是去女兒打工的單位拉女兒的行李。羅瑋信以為真,被叫上了麵包車。然而麵包車一路疾馳,連夜趕回了廣元。此時,身在廣元的羅瑋心急如焚。她不斷地給母親做工作。具有戲劇性的是,羅瑋打工時的一個老板派人找上門來,願以40萬元購羅瑋的肝。這個老板也因肝病急需有人捐肝。羅瑋問家人,是以40萬元出賣女兒的肝髒,還是讓女兒無償捐肝。父親終於說了一句話:尊重女兒自己的決定!父親表了態,母親終於也說,她還是尊重女兒的決定。
3月22日晚,羅瑋回到醫院。豈料廖紅霞卻堅決不接受羅瑋捐肝了。“手術隻有秘密進行”,羅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3月26日,羅瑋在律師陪同下,來到四川省公證處,非常鄭重地寫下了一份聲明,“我在無任何欺詐、脅迫的情況下,自願捐贈肝髒”。3月29日,羅瑋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並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3月30日,瞞著廖紅霞,羅瑋捐出肝髒,當日手術成功。
5月11日,廖紅霞、羅瑋均恢複良好,雙雙出院。
5月12日,羅瑋回到廣元,住在交通分院一幢宿舍的四樓,父母和哥哥都來精心護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