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無償捐肝的事跡感動了無數的人,各種捐款紛至遝來。羅瑋的父母早就想在城裏買一套住房,但一直苦於沒有錢。現在女兒收到這麼大一筆捐款,父親胡仲雙對女兒說,把捐款拿一部分出來,買套房子,一家人才有個安身的地方。羅瑋說,捐款絕對不能亂花。原來,她心裏早有打算……

舉債 隻為留守老幼有個溫暖的家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5月27日,遠離蒼溪縣城100多公裏的邊遠鄉鎮雙河鄉,羅瑋留守學生之家雙河分所其樂融融:孩子們吃了晚飯,羅瑋領著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排練舞蹈節目。

這樣的場景,在廣元其他兩個地方經常可以看到:每天,廣元市老幼托管中心、羅瑋留守學生之家龍山分所,老人孩子不再寂寞。

如果說廖紅霞算幸運和幸福的話,留守農村的老人孩子感受更多的是親情和溫馨。羅瑋捐肝的最初動機由一時衝動演化為理性思考後定下的決心,這一舉動顯然感染了父母。

“辦一個老幼托管中心”,2006年,羅瑋告訴父母,“還有幾萬元捐款,可以用來搞基礎設施,托管中心主要接收農村打工家庭沒人照顧的老人和兒童,讓打工家庭的老人老有所養,留守兒童受到良好教育,使打工的人放心工作。”父母都很支持,但羅瑋畢竟是才20歲的女孩子,身體還在恢複期,要辦老幼托管中心,許多工作不是女兒獨立可以承擔的。為女兒的善心所感動,胡仲雙夫婦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打工,全身心投入羅瑋的托管中心的建設。

羅瑋要辦老幼托管中心的消息迅速傳開,當即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收到各類捐款12萬元。可創辦托管中心,預算要20萬元,還差八萬元。她又動員全家人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賣房。那套五萬多元買來的住房,他們低於原價就賣掉了。但是還不夠,隻好想辦法又貸款五萬元。

2006年10月19日上午,羅瑋留守老幼托管中心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即有七名學生和兩位老人入住,15名工作人員正式投入工作。醫院住院需要照顧的病人,中心派服務員前往護理。羅瑋利用租用的八畝土地開展多種經營,養花種樹搞副業,開辦“農家樂”,爭取多種經營扶養托管中心。羅瑋的哥哥還專門買了一輛麵包車接送孩子。同時,她還每年爭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定期派出有關專家,免費為老人和孩子進行健康檢查。

災難來襲 無膽亦英雄

常言道:英雄膽大。無膽的羅瑋,卻一點也不怕。她在心底暗自發誓: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一切可以幫助的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從市場采購完東西的羅瑋忽然感到一陣劇烈震動,街道兩旁房屋上瓦片、磚塊不斷往下掉,“不好,地震了!”想起住在中心的十幾位老人,她撒開雙腿往回跑。回到中心時,十幾位老人已在父母協助下,安全轉移到空曠地帶。此時,山下到處是驚恐的人群,正紛紛朝山上跑來。很快,中心門前就聚集了近40名附近的居民。羅瑋趕緊和父母一道,從屋裏抬出板凳讓老年人坐下。

夜晚,羅瑋和父母從屋裏抬出了兩捆塑料布。在大家的幫助下,兩個小時後,一頂約120平方米的帳篷搭成了。第二天一早,當大家醒來時,帳篷外又飄出飯香。從5月12日到15日,羅瑋一家先後救助附近居民近70人。

安頓好附近居民後,羅瑋找到團市委,報名參加抗震救災誌願者組織。5月13日,她被派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幫助護士做手術用的棉墊、棉球等敷料的工作。由於醫院傷員太多,手術一台接一台,對敷料的需求量也就非常大。為了多做些敷料,羅瑋每天早早的就到了醫院,中午、晚上吃方便麵的間隙,就成了奢侈的休息時間。 三天做棉墊500餘張,棉球近6000個。羅瑋說:“一天下來,指甲蓋一碰就疼。”

5月15日,羅瑋隨隊到了青川縣涼水鎮,幫助搬運救災物資。一箱箱礦泉水……雙手擦破了、雙肩磨破了,但她卻沒有感覺絲毫的疼痛,心裏隻有一個信念——為了災區的群眾要挺住!

任務完成了,在準備回廣元時,她請求到救人第一線去。在被告知一線需要專業救援人員時,她默然無語,踏上了返程的汽車。回到廣元,羅瑋徹夜難眠。一個念頭萌生:我要建一個集中安置點,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

“5月17日入住,何兵,男,36歲,務農,青川馬公朝陽村,房屋垮塌無人員傷亡,5月24日離開,去新疆務工……”

“5月18日,利州區紅十字會,礦泉水50件,掛麵50件,早餐奶50件……”

托管中心一張小桌上,幾個本子上詳細地記錄著“5·12”地震青川受災群眾救助往來情況及救災物資情況。透過筆筆記錄,溫暖直達心扉。

“我們都是奔著羅瑋來的,聽人說,她是個了不起的英雄,待在英雄身邊,膽子都要大些。我們都是嚇‘’了的,親眼看見從廢墟下掏出來那麼多人,我精神上受不了,想起就害怕。”來自青川縣紅光鄉小井村的王淑清,眼眶裏又蓄滿了淚水:“她每天都要來問幾遍,婆婆,有水喝嗎?熱不熱?在這裏住了兩三天心裏就平穩了。”

“在災區,我看見很多人都在為不認識的人盡職盡責,甚至流血犧牲,在那裏,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推我前行。”這是5月20日,羅瑋在抗震救災一線“火線入黨”時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