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女人和諧家庭美名揚

“丈夫去世了,對公公婆婆還是這麼好,這個人我認定了。”有人將三川鎮蓮池村三組喪妻的樊清勇介紹給餘映秀,樊清勇說,“我願陪你一起照顧二老。”就是這一句堅定的承諾,進一步增添了餘映秀的好感。

此前,盡管有朋友勸他“找這樣的女人負擔太重”,但他還是義無反顧。樊清勇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不滿十歲的女兒,家裏隻有三間土牆屋。為了迎接餘映秀的公公婆婆,他專門又新修了一間磚混結構的瓦房。他說:“這間房是專門給爹媽(餘映秀的公公婆婆)住的。”

李成枝和張秀珍很想和孝順的媳婦一起到樊清勇家生活,但他們有自己的顧慮:“好多親生兒女都不孝順,何況這樣的組合家庭呢?”李成枝的女兒李秀芳隔幾天就回娘家來勸說:“你們跟去,別人怎麼看我?將來他們對你們不好,不要後悔喲!”餘映秀娘家的哥哥過來勸妹妹:“把他們帶上,將來有你的氣受。”

為徹底解除兩個老人的顧慮和親屬的擔憂,餘映秀和樊清勇合計,決定慢慢用真情去感化兩位老人。

1997年冬天,餘映秀帶著自己的兒子和樊清勇正式組建了新的家庭。但他們仍然每周都要去老兩口家忙農活、做家務。從九龍山腳下的三川鎮蓮池村到漓江鎮鳳峨村要翻過海拔1100多米的“望天觀”山,來回15公裏,走路就要兩個多小時。雖然風裏來,雨裏去,但他們沒有一點怨言,完全把兩個老人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我像嫁女兒一樣,找到個好女婿。”公公李成枝逢人便誇。餘映秀和樊清勇見兩個老人的思想有了鬆動,趁熱打鐵,說服兩個老人下山。1998年春節前的一天,天氣晴好,李成枝老漢的心情更好,因為他與老伴經過了幾個不眠之夜,終於有了一致意見:樊家離鄉場近,莊稼地都在平壩上,房子地處向陽的山坡下,給人感覺一年四季都是暖洋洋的,我們樂意到樊家住。和著“突突突”的拖拉機轟鳴聲,李成枝老兩口丟了山坡土地,租用了兩輛拖拉機,裝上老家所有的東西下山了。路上有人打趣:“李老哥,你咋還裝了兩車嫁妝啊?”李成枝連打哈哈:兩車東西,一車拉到女兒家,一車隨媳婦在樊清勇那裏安家。原來老人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萬一哪天餘映秀不孝順,他們還可以投靠親女兒家。

從1998年開始,由兩個特殊家庭組成的七口人,開始了一個新家的生活。這一年,樊清勇的母親不幸臥病在床,張秀珍的支氣管炎更加嚴重,成天躺在床上呻吟。“媽,坐起來吃飯了。”每天早上,餘映秀要做好可口飯菜端到床前,讓兩個婆婆坐在被窩裏吃飯。“媽,我給你擦擦臉。”隔幾個小時,餘映秀就用熱毛巾一遍遍地給她們擦臉。病情嚴重的日子,她天天去村衛生室請醫生。為維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著近十畝地的莊稼,飼養五頭生豬,每天晚上隻能睡上四個小時。

家裏突然有了三個老人和兩個孩子,生活上的艱辛自不必說,餘映秀和樊清勇不能放手外出打工掙錢,家裏經濟更加拮據。樊清勇早上5點多就起床到深山裏去打石頭掙錢。有一天下雨,餘映秀趁著農閑回娘家看望父母。她全然不顧娘家父母的勸阻,到了晚上12點多才渾身泥水地回到家。她一進屋就從懷裏捧出一包東西放在飯桌上,望著一家人傻傻地笑:打開看看,打開看看。正當一家人沒好氣地數落她這麼晚才回來的時候,孩子們忙不迭地打開層層紙包,展現在他們麵前的是六個包子。“爹媽平時生活不是很好,娘家改善夥食,就帶了幾個肉包子回來。”餘映秀仍舊嘻嘻地笑著說。正當孩子們把手伸向包子的時候,卻異樣地發現大人們眼中都含著淚水。孩子們這才注意到:眼前的母親臉上滿是傷痕,手上還有兩道血印。餘映秀連忙掩飾:“路上滑,摔的。”在家人的逼迫下,她才說了實話:摔倒的時候隻記得包子,忘了自己了。樊清勇知道,家裏窮,連鹹菜壇裏的鹽水都喝光了,更不用說吃包子了。但三個老人都很滿足,相處得很融洽,張秀珍老人回憶說:“那段艱難的日子還是熬過來了。當時兩個孩子讀書,三個老人又多病,但我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紅臉話。樊清勇的母親也很欣慰,她說到老了還有兩個伴,每天晚上都擺龍門陣,天天都樂嗬嗬的。”

天有不測風雲。1999年寒冬的一天深夜,患嚴重支氣管炎的婆婆張秀珍又患上了重感冒,要到醫院輸氧。當時,丈夫樊清勇在外邊打零工不在家,餘映秀便背起婆婆翻了三座山岡,用了一個多小時才趕到了鎮衛生院。急救醫生說,對這樣體弱的老人來講,來晚了後果將不堪設想。住院期間,餘映秀每天都要十多次抱著婆婆大小便,還要給婆婆洗臉、梳頭、喂飯。同病房的人都十分羨慕地對李成枝說:“你真有福氣,閨女多孝順呀!”

李成枝老人很感動,決計利用會編篾的手藝掙點錢貼補家用。他記得這年冬天很冷,第一天就到鄰村的北鬥村六組編背篼。還不到一頓飯的工夫,竹篾才起了個頭兒,餘映秀和樊清勇就找上門來了。她們一進門就勸:爹啊,我們家也不缺這幾個錢,凍壞了身體就劃不來了。李成枝說:“開始我不同意,硬要留下來,樊清勇表態說要建30孔兔圈,說老人養長毛兔更容易賺錢,我隻得回去了。”回家後,樊清勇真的蓋起了兔圈。李成枝養了30隻長毛兔,每年能賺1000多塊錢。有一段時間,餘映秀發現公公婆婆有時望著漓江鎮鳳峨村方向的遠山發呆。她知道,老人是在想兒子了。樊清勇看在眼裏,主動和餘映秀商量:把李如錦的墳遷過來。這時,家裏已是負債累累,但遷一座墳需要3000多元錢,怎麼辦?樊清勇一頭鑽進山裏,接連幹了十個月石匠活才湊夠了錢。1999年底,餘映秀把前夫的墳遷了下來。

這樣的家庭鍛煉人也教育人,餘映秀前夫的孩子和樊清勇的孩子也在2003年考上了大學。令餘映秀夫婦更高興的是,無論是在鄉下上小學、中學,還是在外省讀大學,孩子們總是很節儉,寒暑假回來特意給老人買好吃的,回到家給他們洗腳剪指甲、端湯送水。2004年,樊清勇自己的母親因病去世了,他和餘映秀更加孝敬李成枝和張秀珍。2005年,兩個孩子相繼大學畢業找了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除了生活費全部寄回來了。他們在電話中說: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這些錢拿來安裝熱水器和洗衣機,讓他們一年四季洗澡、洗衣服都方便。這年春節,李成枝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又租了一輛拖拉機,悄悄地把六年前拉到女兒家的家產全部拉到了樊清勇家裏。餘映秀說:“爹,你何必呢。” 李成枝回答得很幹脆:“我看清楚了,你們比我的親生女兒還要親,我們死了也要埋在這裏。” 李成枝的女兒李秀芳開始有些想不通,但後來更為父母高興,心無牽掛地到廣東打工去了。這些年來,餘映秀和樊清勇卻不能外出打工。他們說:“家裏有兩個老人,我們出遠門不放心,雖然窮是窮了點,但心裏頭踏實。”

2007年,村裏通過“一事一議”決定,每個村民集資350元改造村道路。一些村民針對餘映秀家提出異議:兩個老人不是本村村民,但也要走公路,死了還要占用村裏的土地埋葬,他們還要不要交公路集資款?餘映秀知道,公公婆婆早把蓮池村當成自己的家了,並多次表示死了也要埋在這裏,但村裏人一直有人不同意這兩個外鄉人來占用村裏的土地。“這是個轉機,隻要交了錢,爹媽的後顧之憂也就解決了。” 餘映秀很高興,帶頭多交了700元公路集資款。村裏人勸說他們:“你們家裏也不富裕,公公婆婆和你們也沒有血緣關係,他們屬於五保戶,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吧,鎮上會負責的。”但是餘映秀首先不同意:“李如錦生前要我照顧好他的父母,他一死我怎麼能反悔呢?雖然送到敬老院,吃穿肯定要比家裏強,但是公公婆婆都滿70歲的人了,在自己家裏還是方便些。”

鄉親們非常羨慕李成枝老兩口,鄰居90歲的老人說:“我們這些鄰居在家裏發生不愉快,和老人鬧矛盾、兄弟之間不和、兩口子吵架的時候都會想到餘映秀一家,她們沒有血緣關係組成的家庭還那麼好,對鄰居也是一種教育。”餘映秀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跡,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她先後被村兩委評為“好妯娌”、“敬老模範”,被選為三川鎮人大代表。三川鎮黨委書記劉一樂說,每年,三川鎮都要組織報告會,請餘映秀作專題報告,她的故事教育影響著更多的人。

雖然在村裏她是一個小小的“名人”,來采訪的人也多,但餘映秀還是像蒼溪漫山遍野的雪梨花一樣普通。她說:“哪個都要老,我隻是做了一個兒媳婦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