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扶貧濟困
川航把“扶貧濟困”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企業責任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宣傳,紮實踐行,努力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川航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通過一係列愛心活動,為社會公益事業傾情貢獻。
參加慈善捐助,組織機上捐款,資助希望小學,參加少數民族地區大骨節病防治捐助,甘孜州太陽能開發惠民工程捐助,參與抗洪救災,熱心社會公益,關注老弱傷殘,結對濟困助貧……同時,他們積極聯係法國泰雷茲公司、長江商學院等單位,先後為“希望工程”捐資20萬美元和110萬元。川航還先後組織學生夏令營、赴世博會參觀等活動,關注山區人民,關愛貧困學生,獻出無限愛心,培育希望人才。川航把“黨員先鋒工程”與“希望工程”緊密相融,大力開展“做愛民幹部,做愛民黨員”
活動。
大巴山中有一所川航希望小學
川航黨委領導班子堅持把扶貧濟困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自覺將其作為社會責任和應盡義務,領導帶頭,持之以恒。1995年,他們與通江縣泥溪鄉希望小學掛鉤至今,川航幾乎所有公司和一級部以上領導都去過。
四川通江縣位於大巴山區,是當年紅四方麵軍的總部。現在全縣73萬人,是全國貧困縣之一。川航希望小學原名為通江縣永安區泥溪鄉中心小學,創辦於1933年冬。當時紅軍入川建立川陝省赤北縣後,在縣政府所在地赤北鄉的楊家祠堂,創辦了第一所學校,取名叫列寧小學。新中國成立後,赤北鄉更名為泥溪鄉,學校更名為泥溪鄉中心小學。由於校舍是清朝鹹豐年間修建,教室陰暗狹小,辦學條件極差。1988年縣財政撥款4萬元,鄉劃撥土地20畝讓學校遷址新建。由於資金有限,隻建了教學樓一幢共兩層8間教室,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入學需要。
1995年10月,由川航捐資30萬元建起的新三層教學樓,麵積為1340平方米,1997年5月竣工後,學校主動報經縣教育局批準,正式將“泥溪鄉中心小學”更名為“通江縣川航希望小學”。如今,那美觀漂亮的三層教學樓,成為泥溪鄉的標誌性建築。
學校距成都600多公裏,山路盤旋,路況較差,每次前往均需3天以上。每次前去,川航都由公司領導帶隊前去看望,除資助修建學生宿舍、師生食堂、電腦教學室、圖書資料室及新修學校大門、平整操場、綠化校園、建立鼓號隊外,還給學生們送去大量圖書、學習用品、體育器材,並專門定做結實耐用、美觀漂亮的書包發給每個學生,安排優秀學生暑期赴京到天安門看升國旗,先後與200多名貧困學生結成“1+1”助學對子……學校教學班由8個擴大為19個,學生由350名發展到1000多名,教師增加到近70名。8年來,學校畢業學生1325人,升入大學本、專科的8人,升入中師、中專的35人,在重點高中學習的26人。學校教學質量名列全片區前茅,多次榮獲縣、區、鄉級榮譽, 2002年被評為縣“最佳文明單位”,有的班級還被評為縣“先進班集體”,2005年獲縣教育局綜合考核一等獎,並被譽為“名學校”和“先進單位”。
在長達18年多的來往中,川航人成了師生和家長們常念的親人,而那裏的學生們,更讓川航人牽腸掛肚。因為,那裏記敘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人故事,凝結著銘心刻骨的深情。
2004年5月27日晚,藍總一行經十多小時顛簸到達通江界。界內路側,汽車停了長長一溜,每台車的頭尾指示燈都在興奮地閃動。原來,副縣長趙旭紅帶著幾大班子領導特地前來迎接。要知道,從縣城到地界有幾十公裏山路,小車行駛就需一個多小時呢!更讓人意外的是,當到達縣城賓館,周縣長等領導早已等候多時,座談會會場已虛席待客。
第二天,縣長攜眾多領導一早來到賓館,全程陪同藍總。車隊距學校還挺遠時,就看到橫空飄動的歡迎標語。車近學校,隻聽鼓聲陣陣,口號聲聲,學生夾道歡迎的長隊一眼望不到頭。烈日下,學生們揮動著綠枝纏著彩條做成的“鮮花”
放聲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歡迎川航,叔叔阿姨!”其心之真摯,笑之淳樸,情之熱烈,聲之響亮,令人感動感慨、激動萬分。直到來賓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歡迎口號仍久久沒有停止。望著那熱烈隆重的歡迎隊伍,看著學生們執著莊重的神情,川航代表“激動得心都差點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