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見王眼,便效王。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其人答王:“我不眼病,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故效王也。”
王聞是語,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想討國王的喜歡,問別的人:“有什麼辦法可以討國王喜歡?”人家告訴他:“你要想討得國王的歡心,國王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
於是這人就來到國王跟前,看見國王眼皮一動,他跟著也跳動眼皮。國王問他:“你是生病了還是怎麼?是抽風還是怎麼?為什麼跳動眼皮?”他回答說:“我眼睛沒毛病,也不抽風,隻是想討大王高興,看見大王眼皮跳動,所以跟著跳動眼皮。”
國王聽這樣一說,大為生氣,命令人狠狠地懲罰他,把他趕出了國。
牧羊人
昔有一人,巧於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萬。極大慳貪,不肯外用。時有一人,善於巧詐,便作方便,往共親友,而語言之:“我今共汝,極成親愛,便為一體,更無有異。我知彼家,有一好女,當為汝求,可用為婦。”
牧羊之人聞之歡喜,便大與羊及諸財物。其人複言:“汝婦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見於婦,聞其已生,心大歡喜,重與彼物。其人後複而語之言:“汝兒生已,今已死矣。”牧羊之人聞此人語,便大啼泣,噓欷不已。
世間之人亦複如是。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很會放羊。他養的羊繁殖得很快,有成千上萬頭。但他十分吝嗇,從不肯送一隻給別人。另外又有一個人,非常狡詐,便設了一個計策,和他交上朋友,對他說:“我和你現在是極好的朋友。就好象一個人一樣沒有差別。知道有一家人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我把她求來給你作媳婦。”
牧羊人聽了這話,心裏十分高興,就給了他很多羊和各種財物。隔了一陣,這人又對牧羊人說:“你那媳婦現在已經生了一個兒子了。”牧羊人還沒見到自己的媳婦,就聽說已經生了兒子,更高興了,又給了他好些東西。沒多久,這人又告訴牧羊人:“你的兒子生了以後,現在又死了!”牧羊人聽了這話,大哭起來,傷心不已。
世間的人也都是這樣。
瓦師與驢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借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玻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歎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
爾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念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牛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於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能破。”
時師語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
今譯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師,打算舉行大會,吩咐他的弟子說:“我需要一些瓦器,供大會使用。你為我到市場上去雇一位瓦師來。”於是弟子就到瓦師家去。這時有一位瓦師正用驢馱著瓦器,要到市場上去賣,可是突然之間驢子就把瓦器全打破了。瓦師回到家中,懊惱得直哭。弟子看見了,就問他說:“你怎麼這樣悲傷懊惱?”瓦師回答道:“我想方設法,辛苦了好幾年,才做成這些瓦器。本來打算到市上去賣掉,可是這可惡的驢子轉眼之間就把我的瓦器全打破了,因此心中懊惱。”
弟子聽了這話,十分高興,心裏想:“這驢真是好東西。瓦師費了那麼久的時間做成的東西,它一轉眼就能全部打破。我今天應該買下這驢。”於是瓦師高興地把驢賣給了弟子。弟子騎著驢回到家裏,老師問他:“你幹嗎不帶一位瓦師回來?要這頭驢幹什麼?”弟子回答說:“這驢可比瓦師強。瓦師費了好久時間做成的瓦器,它轉眼之間就能打破。”
老師說:“你真是一個沒腦筋的大笨蛋!”
送水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由旬:印度古代的計量單位,本意指一頭牛套上車後一氣可拉的距離,究竟多長,說法不一。舊譯佛經上說相當於中國唐代的三十裏或四十裏。又譯作“由延”或“瑜繕那”等。村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
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
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舍。
今譯
從前有一座村莊,離王城有五由旬的距離,村中的水很好。國王命令村裏的人,每天要給他送好水去。村裏的人不堪勞苦,都想搬走,遠離這個村子。這時村主告訴大家說:“你們別走了。我替你們去報告國王,把五由旬改作三由旬,讓你們離王城近一些,往來就不疲勞了。”
於是村主前去報告了國王,國王就把五由旬改作三由旬。眾人聽說了,十分高興。但是有一個人說:“這本來就是五由旬,改了也沒什麼不同。”
眾人雖然聽了,但還是相信國王的話,因此最後終於沒有離開村莊。
寶箱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篋,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為空篋,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篋中,莫見瞋也!”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非常貧窮,欠了人家好多債,沒法償還,隻好逃避到野外一處空礦的地方,在那裏碰巧發現了一隻裝滿珍寶的箱子。珍寶上麵蓋著一麵鏡子。這窮人見了箱子,心裏個分高興,立刻打開,一眼看見鏡子裏有一個人,他嚇壞了,趕緊合掌說:“我以為是隻空箱子,什麼都沒有,實在不知道您在箱子裏,您千萬別生氣!”
二鬼
昔有二毗舍闍鬼毗舍闍鬼:又稱顛狂鬼,餓鬼。共有一篋、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各欲得。二鬼紛紜,竟日不能使平。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瞋忿乃爾?”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臥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服,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罣礙。”
此人聞已,即語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筐捉杖,躡屐而飛。二鬼愕然,竟無所得。
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
今譯
從前有兩個毗舍闍鬼,共同有一隻箱子、一根手杖、一雙木屐。兩個鬼互相爭執,各自都想得到這三樣東西。兩個鬼爭吵了一整天,還是沒有結果。這時來了一個人,看見他們在爭吵,便問道:“這箱子、手杖、木屐有什麼稀奇,你們倆爭得這樣厲害?”兩個鬼回答說:“我們這隻箱子,能夠變出一切衣服、飲食、臥具,過日子的東四都能從裏麵變出來。誰拿上這根手杖,他的敵人就會歸順投降,不敢和他對抗。要是誰穿上這雙木屐,木屐能叫他飛行空中,無所阻礙。”
這人聽完這些話,便對兩個鬼說:“你們倆稍微走開一些,我來為你們平等分配。”鬼聽了他的話,走開了。這人立刻抱上箱子,拿上手杖,穿上木屐,飛走了。兩個鬼愕然,兩手空空。
人對鬼說:“你倆爭的東西,我已經拿走了。你們現在就沒什麼可爭的了!”
半餅
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今譯
有一個人,肚子餓了,拿出七隻煎餅來吃。他吃完六隻半,便感覺飽了。於是他覺得很後悔,用手自己打著自己說:“我吃了這半隻餅,就吃飽了。前麵那六隻餅可不浪費了?早知道吃這半隻餅就能吃飽,應該先吃這半隻餅!”
守門
有人將欲遠行,勅其奴言:“爾好守門,並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裏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係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複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
今譯
有一個人,要出遠門,吩咐他的家奴說:“你看守好門,還要看好拴驢的繩子。”主人走了後,鄰居家有在演戲奏樂的,這個家奴想去聽聽,又放不下心。於是他用繩子拴上門,放在驢背上,馱到演戲的地方,聽人家唱戲。家奴走了後,屋裏的財物全部被賊偷去。主人回來,問家奴:“財物到哪裏去了?”家奴回答道:“老爺吩咐奴才看守好門,驢和繩子。除此以外,奴才就不知道了。”
主人說:“留你守門,正為的是財物。財物都丟了,門還有什麼用!”
偷牛
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跡至村,喚此村人,問其由狀,而語之言:“爾在此村不?”
偷者對曰:“我實無村。”
又問:“爾村中有池,在此池邊共食牛不?”
答言:“無池。”
又問:“池傍有樹不?”
對言:“無樹。”
又問:“偷牛之時,在爾村東不?”
對曰:“無東。”
又問:“當爾偷牛,非日中時耶?”
對曰:“無中。”
又問:“縱可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知爾妄語,都不可信。爾偷牛食不?”
對言:“實食。”
今譯
有一個村子,一村的人一起去偷了隻犛牛,又一起殺來吃了。牛主人跟著腳跡追到了村裏,把村裏的人叫來,問事情的經過。牛主人問:“你們是不是住在這村裏?”
偷牛的人回答:“我們這裏沒有村。”
牛主人又問:“你們村裏有一個水池,你們是不是在這水池邊一起吃的牛?”
眾人回答:“這裏沒有水池。”
又問:“水池旁邊是不是有棵樹?”
眾人回答:“沒有樹。”
又問:“偷牛的時候你們是不是在村子的東邊?”
眾人回答:“沒有東邊。”
又問:“你們偷牛的時間是不是正在中午?”
眾人回答:“沒有中午。”
牛主人說:“縱然可以沒有村子,沒有水池,沒有樹,天下怎麼可能沒有東邊,沒有中午?你們說的都是假話,完全不可相信。你們是不是偷了牛,吃掉了?”
眾人回答:“是吃了。”
鴛鴦鳴
昔外國法,節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華優缽羅華:藍蓮花,生水中。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
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人王池作鴛鴦嗚,偷優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
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於中道複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
今譯
從前外國的風俗,節慶的日子裏,所有的婦女都得戴上優缽羅花,作為裝飾。有一個窮人,他妻子告訴他說:“你要是能弄到優缽羅花給我,我就給你作妻子。要是不成,我就離開你去了。”
這位丈夫本先善於模仿鴛鴦叫,因此就偷偷地潛進國王的花池,裝作鴛鴦叫,想偷一點優缽羅花。守池的人發觀動靜,問道:“池中是誰呀?”這位窮人失口答道:“我是鴛鴦!”
守池人捉住他,帶他去見國王。半路上,他聽到鴛鴦的叫聲,也跟著叫起來。守池人說:“你早先不這樣叫,現在叫有什麼用?”
治駝背
有人卒患脊僂,請醫療治。醫以酥塗,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並出。
今譯
有個人,是個駝背,請了醫生來治療。醫生給駝背塗上酥油,上下加上兩塊木塊,用力痛壓。駝背兩隻眼睛一下被壓了出來。
女仆
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複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後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於汝,雲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今譯
五個人共同買了一個女仆。其中一人吩咐女仆說:“給我洗衣裳去!”另一個人接著也吩咐女仆去洗衣裳。女仆對第二個主人說:“我先給他洗吧。”第二個主人大怒,說:“我和他一起把你買來,為什麼獨獨要先給他洗?”他便狠抽了女仆十鞭。其餘的四個主人見了,也照樣各抽了女仆十鞭。
兩弟子
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複捉其人所按之腳,尋複打折。
今譯
有一位老師,他有兩個弟子。老師腳生了病,就吩咐兩個弟子一人管他的一隻腳,隨時替他按摩。兩個弟子平常就互相忌恨。一個弟子一次出門去了,另一個弟子抓住頭一個弟子管按摩的那隻腳,用石頭砸斷了。頭一個弟子回來,十分生氣,又抓住另一個弟子管按摩的那隻腳,也用石頭砸斷了。
願望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於軍陣中,歿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願,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須時,願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願。”如此愚人,世人所笑。
今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一個親信的侍從,這人在戰鬥中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國王,保護了國王的安全。國王十分高興,想滿足他的願望,就問他:“你有什麼要求?你想要什麼我都答應你。”他回答道:“我願大王剃胡須的時候讓我來剃。”國王說:“這事要是合你的意,我就答應你的願望。”這樣的蠢人,大家都笑話他。
分財
昔摩羅國有一刹利刹利:即刹帝利。印度古代四大種姓之一,職責是從事戰爭,掌管軍事和政治權力。他們是國王或武士。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勅二子:“我死之後,善分財物。”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破作二分。雲何破之?所謂衣棠,中割作二分,槃瓶亦複中破作二分,所有甕瓨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
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今譯
從前摩羅國有一位刹帝利,他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死了,便告誡兩個兒子說:“我死了後,你倆好好地分配財物。”他死了後,兩個兒子照著他的囑咐,把財物分作兩分。可是弟弟說哥哥分得不公平,哥哥又說弟弟分得不公平。這時來了一位愚蠢的老人,對兩兄弟說:“我教你們個分財物的辦法,一定能分得公平。把所有的東西破作兩分。怎樣破呢?衣裳從中間破作兩分,盤子、瓶子從中間破作兩分,所有的盆子、缸子也從中間破作兩分,銀錢也破作兩分。”
於是所有的財物全都這樣被破成了兩分。這樣分財的辦法,大家都笑話。
羅刹
昔乾陀衛國乾陀衛國:又譯健陀羅國。古國名,地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有諸伎兒,因時饑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刹羅刹:印度傳說中的一種惡鬼。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農羅刹之服,向火而坐。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刹,竟不諦觀,舍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刹衣者,亦複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後,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渡山河,投赴溝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今譯
從前乾陀衛國有一群演戲的藝人,因為遇上年歲饑荒,便到其它地方去求生活,路上經過婆羅新山。這座山裏從來就有許多惡鬼,還有吃人的羅刹。藝人們夜裏住宿在山中。山中風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在火旁邊睡了下去。
半夜裏,藝人中有一個人感覺寒冷,起來穿上演戲用的羅刹服,對著火坐著。同伴中有一個人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見火旁邊坐著一個羅刹,顧不上仔細看清楚,爬起來就跑。一下驚動了所有其它的夥伴,大家一起奔逃起來。那位穿著羅刹服的人也跟著大家狂奔。前麵逃跑的入看見他在後麵,以為羅刹要來害人,更加恐懼驚慌。木家翻山過河,跳進河裏溝裏,摔傷摔破,疲憊已極。直到天亮,才知道後麵的不是羅刹鬼。
惡鬼
昔有故屋,人謂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謂大膽,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即入宿止。後有一人,自謂膽勇勝於前人,複聞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惡鬼,即欲入中。排門將前,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複推門,遮不聽前。在後來者,複謂有鬼。二人鬥諍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