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喻經(1 / 3)

《百喻經》,或稱《百句譬喻經》,又稱《癡華鬘》,今本或作四卷,或作上下兩卷,尊者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時印度來華僧人求那毗地譯。據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九記載:“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抄出譬喻,聚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伽斯(那)法師集行大乘,為新學者撰說此經。”這就是說,所謂“百喻”,是指全書共有一百則譬喻,即一百個寓言和故事。但今本實際上隻有九十八個,大概是舉其整數而言。也有人認為加上卷首的引子和卷末的結偈,可稱為“百”。《癡華鬘》一名則從寓言和故事的內容上得來,因為這些寓言和故事大多諷刺的是所謂“癡人”,即我們現在說的“蠢人”,做了怎樣怎樣的蠢事。“華鬘”就是花鬘,也就是花環。但這裏的花鬘不是指真的花環,而是古代印度一種講故事的體裁:或多或少的一些小故事集合在一起,就象一些漂亮的花朵串成一束,成為花環一樣,這個故事集就叫做“花鬘”。這種“花鬘”故事集在古代印度曾經風行一時。《癡華鬘》一名,倘若說得好懂一些,就是“癡人的故事集”。由此可以看出,這可能是書的原名。《百喻經》或《百句譬喻經》一名,恐怕是翻譯者改擬的。不過後者直率、簡單而易懂,所以比較通行。

《百喻經》自南北朝時譯出以後,因為是專門講故事的一部佛經,講的故事短小雋永、生動有趣,一直很受人歡迎。一九一四年,魯迅先生曾出資在南京金陵刻經處重印此書,書後注明:“會稽周樹人施洋銀六十圓敬刻此經。”一九二六年,他又撰寫了《癡華鬘題記》。這說明魯迅先生對此書很很重視的。四十年代末,馮雪峰曾用“述”的辦法,刪掉原書說教部分,基本保留原故事情節,把此書改寫成一本新書,叫《百喻經故事》。不過他對原文有時改動較大。但這些隻是我們看得到的前人對《百喻經》所作的整理和研究。實際上,《百喻經》譯出已經近一千五百年,其中一些故事和寓言早已脫掉佛教宣傳的外殼,或原封不動,或稍加修改,變成流行在群眾中的笑話、寓言或故事了。我們這裏所選的就有這樣的例子。

食鹽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聲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今譯

從前有一個蠢人,到人家家裏作客。主人請吃飯,他嫌飯菜淡而無味。主人聽了,就加了一點鹽。這人覺得鹽味很美,心裏想:“這味道所以美,是因為有鹽的緣故。加一點鹽就這樣,要是加得多,豈不更美?”這蠢人沒有腦筋,便空口吃起鹽來。吃後口裏十分難受,鹽反而叫他覺得惱火。

挨打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橋慢恃力,癡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

傍人言語:“汝自愚癡,雲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力至頭破,不知逃避!”

今譯

從前有一個蠢人,頭頂上沒有長頭發。另外有個人就用梨子打他的頭,打了兩三下,把他的頭都打破了。但這人隻是默默忍受,也不知道躲開。旁邊的人看見了,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躲開呢?站在這裏挨打,連頭都打破了。”

這人回答說:“那個打我的人驕傲自大,自以為有氣力,其實他愚蠢得很。他看到我頭上沒有頭發,就以為是石頭,所以用梨打破了我的頭。”

旁邊的人說:“你自己愚蠢,怎麼還說人家愚蠢?你要不愚蠢,被人家打破了頭,還不知道躲避!”

認兄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複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歎。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

傍人語言:“汝是愚人,雲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複言非兄?”愚人答官:“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相貌端正,十分聰明,又很有錢,沒有誰不稱讚他。這時有一個蠢人,看見他這樣,便對人說:“他是我的哥哥。”他這樣說,是因為這人有錢財,他需要錢的時候,就可以用人家的錢,所以叫這人哥哥。後來,他看見有人要那人還債,便又改口說:“他不是我哥哥。”

旁邊的人問他:“你這蠢人怎麼搞的,需要錢的時候,就叫人家哥哥,人家借了債,你又說他不是你的哥哥?”他回答說:“我因為想得到他的錢財,所以認他作哥哥。他其實不是我哥哥。他要借了債,我當然就不稱他哥哥了。”

讚父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歎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兼行布施。”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言:“我父德行,複過汝父。”

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欲,初無染汙。”

眾人語言:“若斷淫欲,雲何生汝?”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當著眾人稱讚他父親的德行,他說:“我父親仁慈,不害人,不偷盜,講老實話,而且還喜歡布施。”這時有一個蠢人聽了這話,便說:“我父親的德行勝過你父親。”

眾人就問他:“你父親有些什麼德行?你說說看。”這人回答說:“我父親從小就斷絕了男女之欲,非常清白。”眾人說:“你父親要是斷絕了男女之欲,怎麼會把你生出來?”

三重樓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複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巳,便生怪笑。

今譯

從前有一個富人,愚蠢無知。一次,他到別的富人家裏,看見一座三層的高樓,樓又高又大,富麗堂皇,寬敞疏朗,他十分羨慕,心裏:“我的錢財並不比他家少,為什麼以前不造一座這樣的樓呢?”他立刻喚來木匠,問道:“你能不能照著那家的樣子造一座漂亮的樓?”木匠回答說:“那座樓就是我造的。”富人便說:“那你現在就為我造一座象那樣的樓。”

於是木匠便開始量地基,壘磚,造樓。富人看見木匠壘磚,心裏疑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就問木匠:“你這是打算造個什麼?”木匠回答道:“造三層的樓呀。”富人又說:“我不要下麵二層,你先給我造最上一層。”

木匠答道:“沒這樣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層樓而造第二層樓的?不造第二層樓又怎麼談得上造第三層樓?”

這個蠢人固執地說:“我就是不要下麵二層樓,你一定得給我造最上一層樓!”其它人聽說了這事,都笑話他。

先知

昔有婆羅門婆羅門:印度古代四個種姓中最高的一個種姓,主管祭祀,壟斷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統治階級,但在故事中常被嘲笑。自謂多知,於諸星術,種種技藝,無不明達。恃己如此,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有人問婆羅門言:“汝何故哭?”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湣其夭傷,以是哭耳。”

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設七日頭,或能不死,何為預哭?”

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己說。時諸世人,卻後七日,聞其兒死,鹹皆歎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

今譯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自以為知識很豐富,會觀星象,占卜算卦,種種技藝無不通曉。他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想顯顯他的本事,便到了另一個國家裏,抱著自己的兒子大哭。有人就問這婆羅門:“你為什麼哭呀?”婆羅門說:“我這兒子七天後就要死了,我可憐他這麼小就要死去,所以傷心得哭。”

旁邊的人說:“人的命運難知,計算常常錯誤,七天後也許不一定會死,你何必預先就哭呢?”

婆羅門說;“太陽和月亮都可能不發光,天上的星星可能會掉下來,可是我的預言絕不會錯!”這婆羅門為了得到名利,到了第七天頭上,便自己把他的兒子殺死了,好證明他的話不會錯。眾人七天後聽說他的兒子真死了,都稱讚說:“這真是有智慧的人,說的話真沒錯!”大家心中十分佩服,都來向他致敬。

魯莽人

過去有人,其多人眾,坐於屋中,歎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瞋,二者作事倉卒。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便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已過惡之人,以手打撲。傍人問言:“何放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瞋倉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倉卒,是故打之”。

傍人語言:“汝今喜瞋倉卒之相即時現驗,雲何諱之?”

今譯

許多人坐在屋中,有一個人講起另外一個人,說他品行極好,隻有兩個缺點:一是愛發火,二是作事魯莽。恰好這時這人從門外經過,聽見這話,便發起火來,進屋抓住說他有缺點的那人,動手打起來。旁邊的人問他為什麼要打人,這人回答道:“我什麼時候發過火?什麼時候作事魯莽?這個人卻說我愛發火,作事魯莽,因此要打他。”

旁邊入說:“你看你今天這模樣,愛發火,作事魯莽,這不在眼前擺著的嗎?幹嗎還怕人說?”

生長藥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藥,立使長大!”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後示王。”

於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於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勅左右,賜以珍寶。

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

今譯

從前有一位國王,生了一個女兒。他叫了醫師來,說道:“給我藥,讓她吃了立刻長大!”醫師回答說:“有一種好藥,我要給大王的女兒吃了,就能叫她立刻長大。但現在倉卒之間沒有,必須到遠處去尋找。在找到藥前,大王不能看女兒。等到我給她服了藥後,我再把她帶來給大王看。”

於是醫師便到很遠的地方去找藥。過了十二年,醫師把藥取回來了,給國王的女兒,叫她服下去,然後帶上她去見國王。國王看見女兒,十分高興,心裏想:“這真是好醫師。給我女兒吃了藥,就叫她一下子長這麼大。”國王便吩咐左右的人拿出許多珍寶,賞賜給這醫師。

眾人都笑國王無知,不懂得計算女兒的年齡,看見女兒長大了,還以為是藥的力量。

種甘蔗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今譯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兩人約好:種得好的受賞,種得不好的受重罰。兩人中間一個人想:“甘蔗很甜,若是壓取甘蔗汁,用甘蔗汁灌甘蔗樹,種出的甘蔗必定更加甜美,那就一定能勝過對方。”於是他就壓榨甘蔗,取出汁水,當作糞水灌溉甘蔗。他本想讓甘蔗的甜味更濃,結果反而傷害了甘蔗苗,種下的甘蔗全都死了。

討債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複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

今譯

從前有個商人,借給人家半個錢,借錢的人很久沒有還他,他就去討債。路上有一條大河,得出兩個錢,才能渡過河去。到了債主那裏,債主不在家,隻好回來,渡河時又付了兩個錢。這商人為了半個錢的債,丟掉了四個錢,再加上路途的勞累,借出的錢很少,失掉的卻不少。眾人都笑話他。

磨刀

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贏瘦。王見憐憫,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於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後轉勞苦,憚不能數上,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十分貧窮困苦,給國王作事,日子久了,身體很瘦弱。國王可憐他,賞給他一頭死駱駝。這人得到死駱駝,打算剝掉駱駝皮。但剝皮的刀太鈍,他就找石頭磨刀,在樓上找到一塊磨刀石。他磨快了刀,下樓來剝皮。這樣反複上樓下樓,往來磨刀。後來他感覺這樣太累人,不能一次一次地老上樓,於是就把駱駝吊上樓去,將就石頭好磨刀。深為眾人所笑話。

尋銀缽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通盂,即缽,食器。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師子國:今斯裏蘭卡。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今欲覓取。”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複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答言:“我失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複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今譯

從前,有一個人坐船渡海,不小心把一個銀缽掉進水裏丟了,他想:“我觀在在水上畫個記號,暫時不管它,以後再來取。”船行了兩個月,到了師子國。他看見一條河,便跳進水中去尋找他丟失的那個銀缽。眾人問他:“你要幹什麼?”他回答說:“我早先丟了一個銀缽,現在想找回來。”眾人又問:“你在什麼地方丟的?”他回答說:“船剛入海時丟的。”又問:“丟了多久了?”回答說:“丟了兩個月。”眾人問:“丟了兩個月了,為什麼到這裏來找呢?”他回答說:“我丟銀缽時,曾在水上畫了個記號,這裏的水和我畫記號的水都是一樣的水,所以在這裏找它。”眾人說:“這裏的水和你丟銀缽那地方的水雖然沒有區別,你丟東西在那個地方,現在找東西又在這個地方,哪能找得到呢!”這時眾人無不大笑。

求子

往昔世時,有婦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問餘婦女:“誰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語此婦言:“我能使爾求子可得:當須祀天。”問老母言:“祀須何物?”老母語言:“殺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傍有智人,嗤笑罵詈:“愚癡無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殺現子!”

今譯

從前有一位婦女,她有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個兒子,就問別的婦女:“誰有辦法能使我再生一個兒子?”一個老太婆對她說:“我有辦法能叫你生兒子:你必須祭祀天神。”她問老太婆:“祭祀天神得用什麼東西?”老太婆說:“把你的兒子殺死,用他的血祭祀天神,一定會得到許多兒子。”這婦女聽了老太婆的話,便準備殺掉她的兒子。旁邊有一位有腦筋的人,罵她道:“你怎麼愚蠢到這等地步!沒生的兒子能不能得到不知道,卻要殺死已經生了的兒子!”

沉香木

昔有長者長者:財主。子,入海取沉水沉水:即沉香木。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澆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

今譯

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到大海裏去釆取沉香木,經過了好幾年,才得到一車沉香木,帶回家裏。他把沉香木送到市場上去賣,可是因為價錢太貴,始終沒有人買。賣了好多天,也沒賣掉。他心裏感覺很疲憊厭煩,為這事苦惱,看見有人賣木炭,一會就賣掉了,心裏就想:“我不如把沉香木燒成炭,很快就能賣掉。”於是他把這些沉香木都燒成碳,送到市場上賣了,得到的錢還抵不上半車木炭的價值。

種胡椒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豐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之,永無生理。

今譯

從前有一個蠢人,生吃胡麻籽,覺得味道不好吃,就炒熟了來吃,這下覺得味道很好吃。他心裏想:“我不如把這胡麻籽炒熟了種下去,以後結的胡麻籽一定也好吃。”於是他便把胡麻炒熟,然後種下地去,可是胡麻苗永遠沒有生出來。

學眼跳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雲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