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研究旨在借助信任理論,或者基於信任的視野,對我國政府和大學之間的現實關係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問題之症結,並在此基礎上將信任作為一種管理機製對症下藥,以尋找雙方之間的最佳適度,解決自治與控製、自由與幹預之間的悖論,構建我國政府和大學之間的和諧,實現二者的共生共贏,這是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從實踐的維度看,我國政府和大學信任關係的建立,有助於雙方相互合作,政府可以減少管理成本,大學可以爭得更大限度的辦學自主權和學術自由,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也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目標的實現提供一種思路。同時,基於信任的政府和大學新型關係的建立,也有利於本真意義上大學精神的重塑和複歸,這種正本清源是大學發展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源泉,大學也會因為大學精神的重塑而富有生機和活力,真正實現大學的學術責任,承擔起為我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任。

二、相關理論研究回顧;

(一)國內外信任問題研究現狀;

東西方有關信任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是把信任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獨立主題卻是直到近代才開展起來。從亞當·斯密開始,人們開始把信任和人類的經濟行為聯係起來,馬克斯·韋伯、騰尼斯、塗爾幹等社會學家們對信任的內涵、類型和生成機製等進行了研究,但總的來說對信任問題的研究不係統,是零散的。唯一例外的是20世紀初,社會學家齊美爾把信任作為重要的理論進行了係統地研究,但是在此之後,學術界對信任的研究歸於沉寂。50年後,以多依奇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才開始了人際信任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信任問題才重新浮出水麵。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學界掀起了研究信任問題的熱潮,信任問題成為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研究的課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任問題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並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和專著。這裏僅就各學科對信任問題研究的進展做簡要地梳理和描述。

1、國外信任問題研究現狀;

對信任問題進行係統研究始於心理學,其中多伊奇認為信任是一個由外界刺激決定的因變量,以雙方是否合作反映出來;羅特和賴茲曼將信任視為個人人格特質的表現,是一種經過社會學習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點;列維斯和維格爾特等人提出理性和情感是人際信任中的兩個重要維度。

社會學家把信任理解為建立在社會製度和文化規範基礎上的社會現象。鄭也夫,彭泗清,等中國社會中的信任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3社會學領域研究此問題的人物眾多。其代表人物有齊美爾、尼克拉斯·盧曼、伯納德·巴伯、愛森斯塔德、祖克爾、迪戈·甘姆貝塔、吉登斯、芭芭拉·米茲泰爾、彼得·什托姆普卡、埃裏克·尤斯拉納等。社會學主要對信任的結構、類型和功能進行分析。如盧曼從一種新功能主義的理論角度來界定信任,指出信任本質上是簡化複雜性的機製之一,它與社會結構、製度變遷存在著明確的互動關係,並采用“二分建構”的方法將信任分為人際信任和製度信任。巴伯把信任定義為一種“期望”,即“信任乃是對維持合乎道德的社會秩序的期望”,伯納德·巴伯信任的邏輯與局限牟斌,李紅,範瑞平,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5信任具有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控製兩種功能。祖克爾把信任產生的主要模型分為基於交往經驗的信任、基於行動者具有的社會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信任、基於製度的信任三種。吉登斯提出了傳統社會中的人格信任和現代社會中的係統信任概念,由人格信任轉化為係統信任是現代性產生的一個重要信號。波蘭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以前人信任問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信任問題做了綜合的理論說明。在其《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一書中,他對信任的概念和類型進行了澄清和梳理,在對信任的含義、基礎和功能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信任文化出現(或衰落)的解釋模型等。

經濟學家對信任問題的研究,多是從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選擇出發,認為信任實際上是人們為了規避風險、減少交易成本的一種理性計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艾克斯羅德、達斯古普塔、科爾曼、威廉姆森等。艾克斯羅德從博弈論角度分析了信任建立的條件。威廉姆森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分析出發,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前提下,將信任分為計算的信任、製度的信任和個人的信任三種。科爾曼、帕特南、福山從社會資本角度談到了信任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任也開始成為組織行為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主要的學術成果收集在由羅德裏克·M克雷默、湯姆·R泰勒所編的《組織中的信任》一書中。其成果主要包括:一是米爾斯、鮑威爾、克雷默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麵探討了組織中信任的動力;二是泰勒和迪高伊對人們信任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信任建立除了工具主義的理性選擇以外,人們的信任還源於對他人的認同、內化的是非道德判斷以及與群體權威打交道時的某種身份關注等非工具主義的動機。

政治學領域的信任問題研究,主要有伯納德·巴伯、羅伯特·D普特南、亞當·B賽裏格曼、馬克·E沃倫等。巴伯在《信任:信任的邏輯和局限》中著重研究了政治領域中的信任問題,並探討了政治上信任與不信任的社會和文化根源。羅伯特·D普特南的《使民主運作起來》論述社會資本與製度包括政治製度的關係以及它們背後的文化傳統對民主政治的影響,強調信任、規範和網絡等社會資本對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馬克·E沃倫所編的《民主與信任》實際上是一個跨學科的論文集,論文的作者們分別探討了政治信任中的規模、複雜性和相互依賴的問題。

綜上所述,西方學者從各自不同的領域關注信任問題,涉及的範圍極其廣闊,有政治信任、人際信任、組織間和組織內的信任等,但關注大學和政府信任問題的不多,從信任的視角係統研究大學和政府關係問題更是缺乏,隻是在關於大學學術的論著中零星提及二者的信任問題,如英國帕特裏克·貝爾特和阿蘭·希普曼在他們的《重圍之下的大學——當代學術領域中的信任和責任製》一文中提及市場壓力下大學運行模式中責任製的建立,與這一變化相關聯傳統信任機製的被侵蝕問題。

2、國內信任問題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信任問題的研究在時間上顯得相對滯後,直到20世紀90年代信任問題才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總體來看,國內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介紹、評述西方信任研究的成果,回應西方學者關於中國社會信任的觀點;二是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社會目前存在的信任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建立信任的對策。另外,從研究理路來看,國內學者主要是借鑒西方信任問題研究理路,從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政治學等維度研究國內信任問題,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法,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社會的信任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經過20多年的發展,應該說在此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也出現了一批研究信任問題的學術論著,如,《信任論》(鄭也夫著)、《關係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李熠煜著)、《信任:合作關係的建立與破壞》(鄭也夫編)、《信息、信任與法律》(張維迎著)、《中國社會中的信任》(鄭也夫、彭泗清等著)等。

在社會學領域,鄭也夫是國內社會學領域研究信任問題的著名學者,他從詞源上對信任進行了追溯,對信任進行了新的界定,並對信任的基礎及社會功能、信任與合作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係統的分析。吉林大學董才生的博士論文《社會信任的基礎:一種製度的解釋》從一種新的製度觀出發,以內在製度與外在製度為新的製度研究範式,圍繞“製度是社會信任的基礎”這一核心觀點,對社會信任的基礎作了較為全麵而深入的解釋。彭泗清認為信任是一種與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主張把信任放在社會關係中來理解和研究,強調應當做本土研究,並構建了關係——信任模型。王昭光、劉欣在其學術論文《信任的基礎:一種理性的解釋》中,在現有信任理論基礎上提出一個理性解釋的模型,用以解釋信任的產生。王福友的《學術組織中的信任》一文對學術組織中信任的根源進行了分析。

在心理學領域,學者們對中國人人際信任程度進行了測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張建新和Bond對中國北京、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的大學生對於具體對象的信任程度進行了跨文化比較。伍明輝、宋鳳寧對廣西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人格特征的精神質和神經質維度與人際信任有顯著正相關,而掩飾性和內外向維度則與人際信任有顯著負相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