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太無奈地說,她婆婆不講衛生,做菜無味,整天嘮叨,讓人生厭。嚴女士的婆婆打斷了她的話:“你該向這個‘糊塗’妹妹學學,她不嫌我這個鄉下老太婆,我在這裏一住就是5年。我炒的菜明明鹽放多了,可她還說好吃!前天剛給我100元零花錢,今天早上又問我還有沒有零錢用。”
嚴女士的婆婆一邊說,一邊嗬嗬笑起來……
午飯後,嚴女士打開洗衣機準備洗衣裳,卻找不到早晨剛剛換下的衣服。“媽,看見我的衣裳了嗎?”
嚴女士的婆婆卻一拍腦門,笑著說:“瞧我這老糊塗,剛才一不留神把你的衣服給洗了。”
徐太太看著表妹婆媳之間融洽的樣子,愣了一下神,好像若有所悟地點點頭。當晚,徐太太深情地告訴嚴女士:“以前我總羨慕你有好婆婆,現在終於明白了,你們之間的糊塗可真難得啊!不計較小事小非,什麼事都好辦了!我以後真得好好向你學習。”
此後,徐太太也當起了“糊塗”媳婦。令人欣慰的是,不久以後,她婆婆也被“傳染”了,也跟她一起“糊塗”起來。以後,她們家再也看不見“硝煙”了。
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就是家庭中的一大敏感問題,相處得來一切OK,要是相處得不好,婆媳過招100回的戲碼就會常在家中上演。不過,盡管婆媳矛盾是一個古今中外令許多家庭頭痛的難題,但隻要當事者本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忍讓的態度,加上家庭其他成員齊心協力促使其向良性的方麵轉化,婆婆與媳婦之間一定會產生出真誠的愛,一定能夠和睦相處。
生活中的糊塗學
人之相處,朝朝暮暮,自然生出感情。若你一時一事對公婆好,讓他們將你視為女兒一樣依賴和放心,才是做兒媳的最高境界呢!
善待窮親戚
親戚之間,無論是自己的親戚,還是愛人的親戚,都應該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宜在這方麵上注意“門楣”,分“親”和“疏”。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好,對愛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另眼相待。給自己的父母生活費每月幾百元,給愛人的父母卻幾十元,甚至分文不給;自己的兄弟姐妹結婚辦喜事拿彩禮幾百,甚至上千元;愛人的兄弟姐妹結婚隻有一二百元。這是很不妥當的。當然,也不能搞絕對平均,但也應說得過去。在親屬之間人為地搞“親”和“疏”,就會造成家庭不和、親屬不滿而鬧出矛盾,出現糾紛。
明朝嘉靖時期,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此人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在朝野中權力極大,連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張居正在家裏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特別是在對待親戚關係上,不分“親”和“疏”,深得親戚間的敬重。張居正的妻子來自一個貧苦的農家,世代務農。她聰明賢惠,在嫁給張居正後,操持家務,頗有大家風範。張居正與妻子互敬互重,舉案齊眉,對待親戚一視同仁,並不因為他們是農民,而不屑於與他們往來,或者有分“親”和“疏”。有一次,張居正的嶽父病重身亡,盡管當時身為宰相的張居正公務繁忙,而且從禮法地位上說,張居正不必前往憑吊,但張居正卻沒有這樣做,他向嘉靖皇帝請了假,帶領全家人趕回去,盡了孝道。這個舉動,深深感動了所有的親戚,大家都稱張居正不愧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宰相”。
因此,不分“親”和“疏”也是“門楣之見”不當中應注意的一個方麵,注意到了,在處理親戚關係問題上將會遊刃有餘;忽視了或處理不當,那將會造成親戚之間的關係破裂或疏遠,於己、於親戚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生活中的糊塗學
親戚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逢年過節,你來我往互相應酬,不可厚此薄彼,招待親戚都要一樣熱情。婚喪人事,眾多親戚聚會,讓座敬茶,宴請吃飯,入席敬酒,先後順序隻能根據年齡輩份來辦,而不能以貴賤貧富來定。能夠毫不勢利地善待窮親戚的人,才能夠在社會上真正長久受到尊重,才是長久有所作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