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所有的阿爾迪商店都門庭若市,生意興隆,營業額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倍。兄弟倆並不為此感到滿足,因為他們發現在阿爾迪商店購貨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這說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於是,他們在報紙、電台刊登和廣播廣告。不久,“阿爾迪”就出現了新的購物熱潮,倉庫存貨一掃而光。兄弟倆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四處奔忙,組織貨源,以保證供應。不久,這座城市裏又出現了10多家新的阿爾迪商店。
“阿爾迪”不斷強化管理,降低成本,讓利給顧客。自此,聲名鵲起,家喻戶曉。誰都知道“阿爾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收入中下等的市民、失業工人等,都成了“阿爾迪”的常客。兄弟倆借機迅速擴大經營,把觸角伸向四麵八方。漢堡、科隆、波恩、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等地,相繼出現了“阿爾迪”。雖然此時的阿爾迪商店陳設簡單,裝潢簡陋,營業麵積也不很大,但生意卻特別紅火。
生活中的糊塗學
商家讓利給顧客的這種表麵吃虧,實際上是為自己長遠打算,顧客們多光顧幾次多買點東西一樣也成全了商家,最後商家還是賺得多。可見,商場中處處糊塗也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賺取錢財要問心
毫無疑問,做生意都是要有利潤的。但有時經商的策略錯了就會被人看做是在賺取不義之財。在這種情況下,商人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你究竟是需要眼前的利潤,還是需要長久的信用,放棄眼前的利潤,乍一看好像是糊塗招,但從長遠來看卻是一步高棋。
據《清稗類鈔》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以經營綢緞布帛而聞名京畿的王姓商人,人稱“緞子王”。
鍛子王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的奧秘在於他有一套商賈理念。他認為做生意“忠厚不蝕本,刻薄不賺錢”,要想生意興旺,財源茂盛,不僅要靠靈活的經營方式,良好的服務態度,而且更應貨真價實,市不二價,童叟無欺,以德經商,來贏得市場的信譽。那種昧著良心,摻假使巧,靠“賣狗皮膏藥”坑害顧客的做法,雖然能獲利一時,但決不會得財一世,最終會信譽掃地,身敗名裂,人財兩空。正是緞子王以誠處賈,以信經商,贏得了中外顧客的讚譽。
緞子王經商的仁義之舉,居然為乾隆皇帝所聞。在乾隆年間,一些外國使臣常來訪問中國。一天,乾隆皇帝征求日本、朝鮮諸國使臣在中國的觀感,使臣們回答:來中國以後,不僅看到士大夫知書達理,就連一些市井商人也很講信用,行仁義,布公道。並指明東華門外開綢緞鋪的緞子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國外使臣崇尚中國綢緞華貴,但常不知那些迷人漂亮綢緞的價格,給錢往往高於賣價,緞子王卻不多取分文,每次都將多餘的銀錢退回。有一次,使臣們到緞子王店鋪買東西,忘了帶銀兩,緞子王就爽快地賒之,又以酒飯熱情待之,使得外國使臣們受寵若驚,深感中國不愧為禮義之邦。乾隆皇帝聞之欣喜,讓人記住緞子王的名字。
後來,乾隆皇帝召見緞子王,問緞子王所為為何?緞子王答道:行仁義,布公道乃為人之本,經商處賈更應如此。利於顧客,能贏得顧客的讚許和信任,是商人的無價之寶;顧客的良好口碑,是商人的財源,利於商人,千金難買。乾隆皇帝聽了緞子王的此番經商高見,大喜過望,隨即給緞子王以表彰和重獎。
此後,緞子王名聲大振,生意紅火,先後在全國各地開分店達近50處,成為名賈巨商。盡管如此,緞子王仍堅持自己的商賈理念,不以店大欺客,仁義經商,誠信處賈,義利兩全,名利雙收。
生活中的糊塗學
商道酬信,奸猾隻能獲一時之利,很難獲一世之功。但凡成功之商,都是在觀念上塑造了“童叟無欺,誠信為本”的經營形象。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