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8月5日,第一種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中國以外的馬六甲誕生,以傳播基督教為宗旨,也登載了一些介紹世界曆史、地理、政治製度、風土人情的文章。該刊主要是贈閱,從最初每期印500冊,逐漸增加到每期印1000冊,到1819年總計印行37860頁。嚴格地說,1833年8月1日,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才是中國本土第一家中文刊物(第二年遷到新加坡,1838年停辦),重點也不再是傳教,而是以改變中國人的“西洋觀”為宗旨,介紹西方的曆史地理、民情風俗,播撒西方文明與知識的種子,力圖消除中國人的“麻木冷漠、妄自尊大和落後無知”。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幾乎每期都有“新聞”欄,主要刊登國際新聞。同時,也刊登一些評論,比如關於禁鴉片、通商貿易等內容。1834年發表的《新聞紙略論》一文,首次對西方報紙的起源、發展以及新聞自由的法律、製度作了介紹,稱英國有報紙480多種、法國有490多種、美國有800多種。其時離王韜在香港自辦具有近代意義的《循環日報》,還有整整40年。

1835年,《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表的一則“新聞”中說:“英吉利國之公會,甚推自主之理……倘國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國之公會”大約就是國會最早的中文譯名,“自主”即自由的意思。1838年發表的《自主之理》一文說得更明白:

自帝君至於庶人,各品必凜遵國之律例……至於自主之理,與縱情自用迥分別矣……欲守此自主之理,大開言路,任意無礙,各語其意,各著其誌。至於國政之法度,可以議論慷慨。若官員錯了,抑官行苛政,酷於猛虎,明然諫責,致申訓誡敬,如此露皮漏肉,破衣露體,不可逞誌妄行焉。

這一年在4月到6月連載三期介紹了英國的兩院製,7月介紹了美國的政治製度,還比較簡略,並未引起國人太多的關注。

這些外國傳教士固然有自己的目的,在麵向西方讀者的英文媒體中,他們曾明確表示辦刊也是為了維護西方人的在華利益。但正是他們最早通過報刊這一新型載體向中國人傳播了近代的自由觀念,他們引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表達、傳播方式,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幾乎都是從他們這裏汲取最初的思想資源,比如魏源在編《海國圖誌》時從中至少引錄了28處,涉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13期、24篇文章。

18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