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次大會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這個定義,太陽係行星隻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遊走於太陽係邊緣的冥王星,就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係小天體”,即通常說的小行星。
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分布著難以計數的小行星,稱為小行星帶。之所以說難以計數,是科學界認為這個數字很可能不少於10億顆。從19世紀的第一天起,一個名叫朱塞比·皮齊亞的意大利人發現了兩顆日後被命名為穀神星和智神星的小行星,到20世紀初,隻有約26000顆小行星得到命名與確認——其中半數是在這幾年裏完成的。這意味著對小行星確認的任務,還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此外,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間,也有許多岩質物體,小的桌麵般大,大的像座山。這些星際物質都按照一定的速度和軌道運行。當軌道特殊一點的個別小行星、小行星的碎片或星際物質與地球的軌道相交,它們會高速衝進地球的大氣層,與大氣發生劇烈的撞擊、摩擦、生熱、燃燒、發光,這就是人們看到的流星或火流星。
大多數流星在距離地麵120千米以下的高空開始燃燒,體積小的流星體在離地麵幾十千米處已燒成灰燼,成為一閃即逝的流星。少數體積大的,在通過大氣層的過程中還沒有完全燃燒殆盡,由於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速度越來越慢地隕落,這種落到地麵上的殘留的流星體就是隕石。
每年隕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很多,有天文學家估計大約有7萬噸,數量有幾千塊。要是能攏成一堆,絕對是座巍巍大嶺,但若是像撒胡椒麵一樣撒在整個地球上,看起來便微乎其微。而且,隕石大多數體積很小,又大都降落到占地球麵積72%的海洋裏和25%以上人跡罕至的極地、山區、叢林和荒漠,實際能夠觀看到的隕石降落極少,大多數隕石是降落後被發現的。
隕石的降落有聲有色。
隕石通常以每秒45千米左右的速度與地球相遇,與地球的相對速度為每秒15—75千米。隕石體前方空氣被高度壓縮,這種打氣筒效應對隕石體產生強大阻力,所產生的隆隆作響的衝擊波聲震,甚至可以為地震儀器所記錄;不僅如此,它還導致壓縮空氣驟然升至萬餘攝氏度,比太陽表麵的6000餘攝氏度還要高出許多,隕石體本身也被空氣加熱到上千攝氏度,表麵離子化形成高光度火球,甚至在日光下都可以見到。
有時,最初以數倍音速下落的隕石體,在熱脹冷縮和空氣拍擊的作用下會發生爆裂,甚至形成蔚為壯觀的隕石雨。
有學者認為,最早記載於《淮南子·覽冥訓》中關於女媧補天神話的精彩描述,當是古人眼裏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的全過程。
“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這是小型天體高速通過大氣層產生的超高溫、超高壓衝擊波撞擊地球,誘發強烈的地震,隕石體在大氣層中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
“火
炎而不滅”,則是巨大的超高溫、超高壓衝擊波誘發的森林大火和在地麵上引起的火災。
“水浩洋而不息”,巨大的超高溫、超高壓衝擊波誘發的地震與海嘯。
有人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於西漢年間的《淮南子·覽冥訓》的記載推測,這幾句話所描述的,可能就是一次隕石雨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在河北平原地區中西部,即從任丘、河間向西偏北方向,直到完縣、滿城,存在大量碟形窪地,這像是遭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衝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跡,並形成了以白洋澱水係為主的小流域區。如果這一撞擊事件真實地發生過,那它就是神話“女媧補天”的事實基礎。
有人說生命起源於隕石中的有機組分,有人說生物大滅絕於大型隕石撞擊地球……但對於歐陽自遠來說,那些是他和太陽係聯絡的紐帶,是天外饋贈給他的禮物,是幫他打開天體研究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