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大院總感覺大過年的少了些什麼?回頭看看才想起來現代過年家家要貼對聯,急忙又跑回屋裏,讓湘琴找來一張紅紙裁好,拿起毛筆寫什麼呢!我書法一般隻能說是湊合勉強入眼,文學一塌糊塗,但別和我比數理化!努力回想後世過年的春聯,肚子裏文學底子有限,用現在話說語文班裏我數學最好,數學班裏我英語最好,英語班裏我語文最好……千年迎新春、瑞雪兆豐年,橫批年年有餘,又寫下幾個福字,自己欣賞下還成,瘦金體退休後沒白練,叫來湘琴讓其貼在院門兩側,橫批貼到門頭上!院牆上兩側各貼上大大的福字!站在門外一看,不錯過年就需要增添喜慶!“二郎這是啥呀,看著怪好看的!那個字為啥還倒著貼呀!”鐵蛋叔盯著使勁瞧。“鐵蛋叔這是春聯,迎新春貼上去喜慶!未大年圖個喜慶吉利!那是福字,到過來就是福到的意思!”作為大唐第一個發明春聯的人我厚顏無恥地、驕傲自豪地介紹春聯!心裏默默未古人第一貼春聯的祈禱,抱歉了這種後世留名的機會我搶先啦!眾人一看直點頭,誰不想過年給自己家增加喜慶福氣呀,再者我這神仙弟子做不來的肯定更加靈驗,準時老神仙教給我的,所以村民搶先讓我幫忙寫春聯!又是神仙弟子身法替代我的成果,我要是村民的想法,包準一頭闖進雪堆裏把自己撞死算了!
看著熱情的村民,盛情難卻呀,我直皺眉頭,嘴角一抖一抖的這時“二小呀,族親們這麼想要,你就給每戶在寫就是了!別辜負大家的熱情。”老祖宗又囑咐道!大冬天的感覺後背有虛汗了,不是我不想寫呀,是肚裏墨水有限呀,使勁回憶後世的春聯呢!要不是六十多年的人生,恐怕還記不住幾幅春聯!不管了會幾個就寫幾個大不了重複寫,以後自己得多家注意了,別後世什麼都帶到古代,差點弄巧成拙,硬著頭皮拿起筆:多勞多得人人樂、豐產豐收歲歲甜,橫批?撓撓頭發,停頓一下,裝作思考中!鬱悶好像忘記了,唉隨便寫個反正也沒人懂這個,迎春接福!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永開花,橫批喜迎新春……作為幾十年的教師,我一直已治學嚴謹著稱,這一次我確實嚴謹了,寫了勉強寫了五福春聯,也不知道是否正確,亂七八糟的祝福語被我東拚西湊又寫了幾幅,擦擦頭上的汗算是交差了,深吸一口趕緊回屋,再寫保不齊出錯,這要是哪個文學大儒看見指不定怎麼嘲笑我呢!幾十年的大學頂頂高級教師,知名導師,丟不起這人呀!……從此以後家家戶戶過年貼春聯,慢慢在大唐盛行,當然我的薄名也被與春聯一起被後人所知,隻是後來有人指出我的幾幅春聯意思互不相近,表達意思八杆子打不到卻寫在一副春聯裏,成了一個未解之謎,而後市某電視節目某某解析盛唐曆史的推動者王某某時,特做了一期節目把這幅春聯做了各種解析!這要是讓我知道了,不得從墳裏爬出來,給後人好好上一課,俺不是故意的,都怪語文老師教的太好了……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麵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麵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