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誌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遙遊》一篇旨在說明人應該擺脫一切物累,以獲取最大的自由,即作者所追求的一種絕對自由——逍遙遊。第一段從物質的形體大小和壽命長短兩方麵進行論證,說明在宇宙萬物中,形體大至鵬鳥、小至塵埃,都是憑自然之力而動的,是“有所待”而沒有自由的;壽命長至大椿、短至朝菌,都未達到“無所待”的境界,尚未獲得絕對自由,因而算不得逍遙遊。第二段,引湯問為證,說明大鵬與斥■之飛,隻是大小不同,而仍各有所待,都不是逍遙遊,總結了上文。第三段,以人的品德、才智為衡量標準,說明不求於名的宋榮子和禦風而行的列子,都是“有所待”的,也算不得逍遙遊。隻有“無己”的“至人”,才能“無所待”,超脫現實,逍遙自得,達到逍遙遊的最高境界。
莊子的這種絕對自由論,是他頭腦中主觀唯心的幻想。實際上,宇宙間的事物都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獲得超脫一切限製的絕對自由。可見,莊子的這種絕對自由觀念,是戰國時期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他所說的這種逍遙遊的境界,也是不存在的。但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有一定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應該給予肯定。《逍遙遊》思想和藝術風格體現了《莊子》散文的特色。它構思新奇,氣魄宏偉,想像豐富,描述傳神,浪漫主義情調濃厚。文中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在比喻中熔鑄自己的思想,使抽象枯燥的哲理變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天、地、人、神、動物、植物無不奔赴莊子筆端,為其任意驅使,從而使讀者不知不覺走入文章所創造的意境,接受它的感染。文章用語生動、形象、精致,語言之美是先秦散文中少見的,有些句子被傳誦千古。
《莊子》書中許多文章都有寓言故事,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大多通過這些故事和人物的對話表現出來。它的寓言故事取材廣泛,設想奇詭,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藝術技巧相當高超。魯迅對《莊子》散文的藝術風格有很高的評價,他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散文是諸子散文中最富於文學性和藝術價值的,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作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莊子》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複雜的。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喜歡《莊子》的。特別是魏晉時期,有關《莊子》的研究越來越多,更多的人是想通過《莊子》獲得精神上的解脫。今天來看,《莊子》關於道的理論,是繼《老子》之後對中國哲學本體學說的深化,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作出了貢獻;他關於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這種思想的超越與西方宗教的超越相比,在理論上顯得更加深刻;他對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於人們去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後世中國無神論傳統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於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專製製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於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消除異化亦具有恒久價值。當然,《莊子》一書中也存在著許多內在的矛盾,尤其是書中關於無政府主義的論述,反映了一個隱士的玄想。
曆代文人很少有不喜歡《莊子》的。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它最富於文采和想像力,可謂儀態萬千。它特有的美學意蘊和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在閱讀時注意體味。
《戰國策》簡稱《國策》,記載了從公元前452年(周貞定王十七年)到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前後共二百三十四年的史實。全書分東周、西周、齊、秦、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策,三十三卷,十七萬字。因為主要是敘述戰國時期謀策士周遊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故名《戰國策》。書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戰國後期的縱橫家,也可能有若幹篇是秦漢間人所作,最後由西漢劉向編校成書,定名為《戰國策》。此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和社會現實,為研究戰國時期的曆史很有參考價值。1973年底至1974年初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帛書,內有戰國縱橫家作品一萬一千多字,有的與今本相同,有的是失傳的佚書,為進一步研究《戰國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劉憶萱的《戰國策選講》是值得推薦的普及本,也可以參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