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1 / 3)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觀 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蘇軾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指出了王維詩歌的重要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畫麵感和色彩層次感。由於王維精通繪畫,對於詩的造詣又極高,故而能將詩與畫巧妙而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詩中有畫”的美好境界。他的詩歌往往具有畫的構圖。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便是一幅極為洗練傳神的寫意畫。整個畫麵以簡單的直線和圓組成,寥寥幾筆便刻畫出邊塞大漠遼遠壯闊的景色。又如“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也是以落日和孤煙組成,但這一畫麵並不以直線和圓來構圖,所表現的則是閑適寧靜的意境。王維還善於在動態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詩裏表現出極豐富的色彩層次感。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日落昏暗,愈顯江湖之白色;潮來鋪天,仿佛天地也彌漫潮水之青色。上下句的詩眼分別為“白”和“青”,通過兩種顏色的強烈對比,寫出黃昏漲潮時的壯觀景象。《紅樓夢》中有一段香菱學詩的情節,對王維這幾首詩作了很有趣的解說:“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裏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隻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另外,王維的詩歌往往具有靜逸明秀的境界,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便典型地體現出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又由於王維很早就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因而詩歌很有禪意和禪趣。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讀者如果要深入地領會王維詩歌的內涵與精妙之處,意境與禪趣是兩個重要的切入點。

明代李東陽說:“唐詩,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詰足稱大家。”(《麓堂詩話》)李東陽雖然將王、孟並舉,但王維在詩歌史上具有更典型的意義和更大的聲譽,是文藝理論中神韻派所推崇的主要作家。陸時雍在《唐詩鏡》的緒論裏對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大家個個責難,隻推尊王維、韋應物兩家,甚至直言不諱:“摩詰不宜在李、杜下。”而認為李、杜、王三家應當鼎足而立的更不在少數。蘇軾雖然對被認為詩中正宗的李、杜評價很高,但實際上對王維的詩風非常神往。

王維雖然不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但絕對是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代表。注意體會他作品裏詩中有畫的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關於他的家世和出生地目前還沒有定論,認為他祖籍甘肅天水,先世流入西域,生於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是唐代傑出詩人。在唐時即被譽為“謫仙”。他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1)蜀中讀書、任俠時期(705—724);(2)漫遊和追求功業時期(724—742);(3)長安供奉翰林時期(742—744);(4)賜金放還,漫遊梁宋、齊魯時期(744—755);(5)入永王李璘幕及被罪流放、獲釋到病死(755—762)時期。李白所處的時代正是唐王朝發展到全盛、開始走向衰弱的轉折時期;他的作品是盛唐氣象的傑出代表,同時又反映了繁榮背後所隱藏的危機。李白集注本傳世的有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明代胡震亨《李詩通》、清代王琦《李太白文集》等。今人的注本重要的有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1980年)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琦注本,比較適合閱讀。

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蜀道難》:《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梁簡文帝蕭綱、劉孝威都有同題之作。此詩為李白到長安之前所作,到長安後詩人把它呈給時任工部侍郎兼秘書監同正員、集賢院學士賀之章,受到賀之章的稱歎,號之為“謫仙”。全詩竭盡渲染蜀道之難,以示蜀地的不安全,勸人不宜久居。全詩句式參差不齊,韻散兼用,氣勢磅礴,讀來真是令人驚歎不已。

《月下獨酌》四首:此四首作於天寶三年(744),寫盡詩人於長安不得意、借酒澆愁的苦悶心情。其中第一首寫詩人花間獨飲的情景,構造了一個由詩人、明月、身影交織而成的孤寂氛圍,尤為人所稱道。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曰:“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宜學。”後三首主要寫出了詩人的獨酌之趣,語句活潑而流暢,格調詼諧而超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