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變人形》(1 / 3)

《活動變人形》

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北京,主人公倪吾誠出身於中國農村的一個地主家庭,本來他可以在醉生夢死中度過一生,但是他卻上了新學堂,並且到西洋留了學,他對中華文化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然而他卻無法擺脫骨子裏的鹹窪地地主的髓,這就造成了他終身的痛苦和矛盾。他痛恨無愛的婚姻,卻又不敢下決心擺脫它;他懂得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卻沒有勇氣去抗日;他既沒有離開中國到國外生活的能力,又不能心甘情願的做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談起中國人的野蠻、愚昧,他真是咬牙切齒、怒火萬丈;說起中國的革命便會出現罕見的極“左”的可愛的言辭,但是當他麵對現實時卻一籌莫展。最後靈魂撕裂變形,可悲地離開人世。這是一個“負荷著國家的、鄉土的、曆史的、沒落的地主之家的全部罪孽的沒用的人的典型”。

倪吾誠身後,是由幾個女性魔鬼組合成的吃人背景,薑趙氏和靜珍兩代寡婦,在保衛貞節的鬥爭中令人震驚地摧殘著自我的欲望,把倪吾誠看成她們天然的敵人。她們排斥他,打擊他,而又像黑洞一樣吞噬他。靜珍的心理變異尤其令人觸目驚心。這是作品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作者描寫這個青年守寡的女性被封建倫理觀念壓抑後人性的扭曲變形,封建的節烈觀念使她精神倍受折磨,可是她卻頑固地維護這吃人的道德,以自虐的形式加劇自己靈魂的痛苦,她的自然的生命力被壓製得變了形,釋放出一種人性惡,惡毒的攻擊別人,“她是一個靈魂被虐殺者和自虐者,卻又以獰惡的,專在靈魂上虐殺他人的生存形態出現的”。

《活動變人形》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反映了中西文化第一次交彙、碰撞時知識分子進行文化選擇時的痛苦與艱難。作品深刻地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驚心動魄地展示了以孔孟倫理道德維係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靈魂的悲劇。人物形象塑造方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倪吾誠這一人物無疑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獨一無二的典型形象。

《活動變人形》的寫作風格獨特。小說在表層的敘述之下有著深刻的蘊含。所以閱讀時要注意體會“活動變人形”這種玩具的象征意義和倪吾誠、靜珍這兩個人物形象所負荷的作者對文化、倫理等方麵的深刻思考。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於安徽懷寧縣高河查灣。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畢業後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1989年3月26日於河北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來自深寂的土地,有著難以釋懷的田園情結,“他和大地上的村莊、村莊周圍綿延的麥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包含汁液和水分的聲音,呼喚這生長了穀物和生命的大地”。從1984年到1989年的短短五年中,海子創作了數量驚人的優秀作品,包括短詩、長詩、詩劇、劄記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具影響的是他的抒情短詩。這些短詩詩情充沛、語言純粹、結構嚴密、自成一體,對中國新詩寫作有創造性的貢獻。他對史詩創作的嚐試所表現出的詩歌理想與寫作抱負,更使他成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征。

海子生前發表作品不多,去世後由友人籌措出版了《海子駱一禾作品選》、長詩《土地》《海子的詩》,他的詩歌才得以為眾人認識和理解。建議閱讀1997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海子詩全編》。

《海子詩全編》中囊括了海子所有的詩作,包括約五百首抒情詩、七部未完成的長詩,及詩學論文若幹,海子流傳最廣的短詩和他自己最為重視的史詩體長詩都在其中。

海子的詩歌關注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人在現世生存中的痛苦、幸福和命運,以個體的生命體驗來意度整個人類的生存。他追求愛與美,追求排除了世俗色彩的“超自然的、淨潔了的、神聖化了的愛”,他信仰那種隻是給予不思回報的愛,“不是因為有什麼事情可喜、偉大才去愛它,而是愛本身就是可喜、偉大的”。他懷戀土地,也懷戀純美的女性,“這地上/少女們多得好像/我真有這麼多女兒/真的曾經這樣幸福/同一根水勺子/用小豆、菠菜、油菜/把她們養大……”(《歌:陽光打在地上》)

但即使在愛與美的熱烈憧憬中,海子還是意識到現實境遇下生存幸福的虛妄性,“幸福不是燈火/幸福不能照亮大地”,他孤獨悵惘,陷入痛苦的言說,他對引為精神知音的凡高缺乏“情人”、“春天”、“月亮”、“麵包”和“朋友”的生存境況表達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理想與現實無比尖銳的衝突與對立使海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逃亡欲望。逃亡使詩人的思想遊弋在化外之境,他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的情人”(《祖國——或以夢為馬》),在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天空下呼吸。在《單翅鳥》《野鴿子》《天鵝》等詩篇中,出現了大量的有關“翅膀”與“飛翔”的意象,表露了海子對庸常的生存現實的不滿,在《黎明:一首小詩》中還描繪了詩人渴望擺脫“大地的邊緣”,“像靜靜的天馬/向著河流飛翔”的願望。海子在“麥地”上找到了他靈魂的寄托,他在“麥地”裏與仇人“握手言和”(《麥地》),在“麥地”裏“為眾兄弟背誦中國詩歌”(《五月的麥地》),“麥地”的溫暖和美麗所散發出來的精神光芒給海子脆弱的心靈帶來最為深情的撫慰,使他體味到大地的母性關愛,而忘卻他的生之苦痛,“麥地”成了海子漂泊命運的精神家園。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隻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選自三聯書店《海子詩全編》1997年版)

海子是中國新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語言本真,直抵詩的美學本質,不講任何花哨的技巧,表述純樸自然;其形式與結構完全脫出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羈絆,是一種獨創性的詩體。

浪漫精神是海子身上最為明顯而特殊的精神與氣質,在他的詩歌中,這一點得到了強烈的釋放與呈現。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浪漫”不同,海子的浪漫具體表現在他對個體幸福的無限憧憬、麵對現實的逃亡衝動和深沉的田園情結上。

真誠的海子在“無情可抒”的時代堅持著自己關於愛和美的浪漫主義寫作,他的作品中以愛為題材和主題的詩數量眾多,有些作品更直接以愛為題。但這裏的“愛”並不是狹義的愛情,而是一種基督情懷式的博愛,是隻給予而不思回報的愛,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完全沒有世俗的意義。他深情歌頌代表美的女性(《四姐妹》《日記》等),把自己對愛和美的理想合而為一,將這一理想的實現看作個體最大的幸福。

但是,麵對殘酷的現實,海子又時時意識到自己理想的虛妄,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逃亡衝動。他不斷寫到遠方、飛翔、翅膀、黑夜,為了維護自己高尚的生命理想而試圖從庸俗的現實、物質化的生存環境中逃離。這是精神上的逃亡,它的動機與目標是一種完滿的生存價值,而不是簡單的身體的流浪。(《天鵝》《黑夜的獻詩》等)

逃往哪裏呢?生長於農村的海子把目光轉向了田園。海子的田園是指未被工業文明汙染的自然與自然情感,麥地、草原、收獲、野花都成了他經常使用的詞語。這些自然景物散發的溫暖與美麗給詩人脆弱的心靈以最為深情的撫慰,使他得以暫時忘卻現實生存中孤獨痛苦的處境。

重視詩歌的精神境界,並不說明海子忽視了詩歌的藝術技巧。他的詩意象空曠,看似坐實卻總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語言純粹而富表現力。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海子的作品充滿了閃光的佳句,同時又有完整的結構,決非那種有句無篇的殘缺作品。

相對短詩而言,海子更關注自己的長詩創作,但他的死亡使這些詩戛然而止。雖然他的長詩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同,但他的詩歌理想和寫作抱負給當代詩壇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事實上,即使沒有這些長詩,他的抒情詩也足以使他詩名永垂了。

海子以他驚人的天才,在自己的創作中把古典精神和現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鄉土中國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對中國新詩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被稱為“以夢為馬的詩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征”。

海子不僅寫作了大量的抒情詩,更創造了一種個人色彩極濃、兼具抒情與悲劇品格的史詩寫作。海子的詩歌中蘊涵有愛的激情與美的渴望,他是這個時代“以夢為馬的詩人”。

王朔,1958年生於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中學畢業後參軍,退伍後,做過多種職業。1984年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後,引起很大反響,1989年接連有《浮出海麵》《頑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動物凶猛》和《我是你爸爸》等小說問世,並先後搬上銀幕,這一年紅紅火火的,被稱作“王朔年”。20世紀90年代,影視作品《渴望》《過把癮就死》和《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受歡迎,“王朔熱”持續升溫。1999年,擱筆數年的王朔出版他新的一部長篇小說《看上去很美》,接踵而來的他對金庸的妄言和《無知者無畏》吸引了從評論界到大眾的目光。

王朔是一個不在乎毀譽、我行我素、不失本色的人物。很多時候,他的小說主人公遊蕩在社會規範之外,近乎痞子,他們眼裏沒什麼正兒八經的事,一切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蔑視權威,戲弄現存的政治和社會範式,他們習慣於以褻瀆的態度對待遇到的任何事情,在調侃中承擔百無聊賴的生存。建議閱讀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本。

以下介紹兩部作品內容。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叫張明,和衛寧、亞紅等人在一起“幹活”,每天派亞紅到飯店勾引港商,然後由在服務台的衛寧通知我們化裝成警察去敲詐勒索。在一次大獲成功後,我在公園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吳迪。我說自己是一個老流氓,富有好奇心的女孩立刻就被吸引了。在這麼一個蔑視傳統道德的時代,又一次約會後,我沒費什麼勁就讓吳迪克服了對她男朋友的殘存的一點點責任感和因此引起的微微躊躇,我們同居了。當她告訴我她是第一次時,我有點吃驚,我不愛任何人,怕被她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