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人類文明的發祥之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它們無不在自然產鹽地區,或得鹽便利之所,人類文明的形成與遷徙線路,都與鹽產地密切相關。故圍繞古老的天然鹽湖、鹽池、鹽泉和岩鹽,往往聚居著許多早期人類先祖,並逐漸形成最早的原始群落,進而發展為氏族集團。在此基礎上形成史前文明,最終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不僅如此,遠古人類文明發展的高低快慢,無不與食鹽供給便利與否密切相關。被曆史學家譽為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非洲肯尼亞北部的圖爾恰納湖,即是一個產鹽的巨大鹹水湖,在20世紀60—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這裏發現了近300多個史前人類的頭骨化石,4000多件各種動物的化石和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物。在古老而神秘的東方,黃河、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同樣蘊涵著鹽深刻的烙印。
在中國,先民最早的棲息之地和文明的發祥地,即是曆史上盛產食鹽的鹽區。雲南是我國井礦鹽產區,眾多自然鹽泉流露地表。滇西北元謀縣170多萬年前生活著元謀人,與滇中地區祿豐縣、安寧縣以及滇西地區洱源縣、雲龍縣、蘭坪縣、大姚縣等都處於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高山峽穀,山河相間,自古以來就與著名鹽區分不開。這一帶分布著元永井、阿陋井、黑井、安寧井以及雲龍五井、白羊井、老姆井和喬後井等井礦鹽區,不少著名鹽井最初就是天然裸露的自然鹽泉,元謀人選擇在這裏生活是不無道理的。
在黃河流域,有兩個重要的產鹽區,即位於河東運城縣南麵、安邑與解縣之間的解池,和位於西北甘、寧、青三省交界的鹽池群。
在河東解池方圓幾百裏範圍內,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屬於舊石器時代的西侯度、匼合、公主嶺、藍田、南海峪洞穴等文化遺址,這裏還廣泛地存在著類型各異、風格獨特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形成了燦爛的河東文化。西北甘寧青鹽池群,包括了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眾多鹽池。這一廣闊地區內,既有豐富的水源,又有豐厚的鹽利,孕育了西北地區新、舊石器時代五彩斑斕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文化,與河東文化交相輝映。
長江流域的產鹽區,主要分布在川東、川北、川南、渝東和近海的三角洲地帶。這些地區同樣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和古生物化石。20世紀80年代中期,重慶市博物館和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在巫山縣大廟鎮龍骨坡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各種動物化石數千件,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史前人類“巫山人”的化石。生活在距今201萬年—204萬年的“巫山人”創造了輝煌的“大溪文化”。隨著三峽庫區建設和搶救性文物發掘工作的開展,1994年北京大學考古隊在忠縣哨棚嘴、瓦渣地發掘出流行年代可以上溯至商代後期,與陶器製鹽有關的尖底陶瓶和花邊陶釜,這是迄今為止古代鹽業開發最早的考古學證據。中國北京大學考古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研究所與中國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成立了“中美三峽鹽業考古隊”,從1999年3月開始對四川盆地(重點在三峽地區)的古鹽井遺址進行了為期三年較全麵的考察,這是國內第一次有外國學者加盟的鹽業專題考古,也是一次考古學、曆史學、文化人類學、鹽業史、地理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從多學科多角度考察了中國鹽業早期的生產實態與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也為解開夏商時期成都平原文化與渝東文化差異找到了突破口。這也充分說明長江流域的史前文明與產鹽區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類文明的曙光在各產鹽區冉冉升起,鹽這種白色的精靈滲透到了後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伴隨著人們尋鹽、製鹽、運鹽、賣鹽、吃鹽和管鹽等方式的演進,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鹽業科學技術在不斷創造與運用,層壘地積澱成為絢麗多彩的各種文化現象,構成一種別樣的社會文化傳統。因為對食鹽的需求,人們創造、享用和傳承著鹹味十足的生活文化,彙聚成不同民族異彩紛呈的食鹽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