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精靈 引言 傳奇的故事
四川的鹽業生產是非常古老的一個行業,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井鹽生產充滿著極大的風險。哪裏有鹵水?鑿到多深可以出鹵?鑿的過程中會遇到啥困難?這些都隻有天知道,全憑經驗和運氣。因此,人們如果找到了鹵水,開鑿成功,便認為是神靈的幫助和庇佑,還會因此編織出美麗的神話故事。
發現鹽井的傳奇
幾乎所有鹽場的發現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人們往往把傳說中的最先發現鹽泉的人稱作祖始爺,建井祖廟或祖始廟供後人祭祀,當作神靈來供奉。下麵是幾個在鹽場廣為流傳的故事:
龍君扶嘉。重慶雲安鹽場的鹽業聖祖名為扶嘉。相傳秦朝末年,一向放蕩昏庸、不理朝政的秦二世胡亥,自知搖搖欲墜的大秦帝國無法挽救,愈加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忠良遭貶,奸佞橫行。對朝廷忠心耿耿的賢臣文相扶嘉多次欲覲見皇上,麵呈大事,都被胡亥粗暴回絕,於是憤然攜家離開京城,來到巴蜀的高山峽穀之間,過著狩獵、墾荒的隱居生活。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的討伐下,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基業一下子塌了下來,灰飛煙滅。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固漢室江山,到處搜羅賢才俊士,聽說前朝文相扶嘉乃治國安邦人才,而今隱居在巴蜀東部邊境一帶,遂派大將樊噲前去尋訪。
樊噲翻山越嶺,來到四川與湖北交界的神農架地區,但見雲霧繚繞,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恍如仙境。樊噲戲道:“原來扶嘉老先生真靈光,選了個仙境優哉遊哉。”話音剛落,路旁草叢中一道銀光閃過,忽地竄出個像狗一樣大的白靈靈的兔子。他立馬張弓搭箭,射中白兔脊部,白兔負傷帶箭急急逃跑,樊噲策馬緊追不舍。追了一山又一山,趕了一嶺又一嶺,最後追到了朐忍縣湯溪河畔的一個平壩上,白兔竄進蘆葦叢中不見了。樊噲困了,便令隨從拔開蘆葦尋找。隨從們仔細地搜尋著,一個隨從突然驚呼:“快來看!這裏有個洞。”幾個搜尋官兵立馬圍在洞邊,他們懷疑白兔藏在此洞。一個小官命一個隨從趕快告訴樊將軍,樊噲趕緊趕來察看。該地洞洞口寬約丈許,半遮半掩地蓋著一塊大石板,樊噲即令其掀開石板,忽然,一股白色霧氣噴薄而出,直衝雲霄,樊噲頓時目瞪口呆,眾人以為是妖氣來襲,趕緊後退幾步。但霧氣隻是一個勁地往上衝,久久不散,並未襲擊他們。陸陸續續的圍觀山民增多,扶嘉老先生也在其中。樊噲突然想到此行的任務,便把目光投向氣度不凡的扶嘉:“請問老先生,有個名叫扶嘉的人住在這裏嗎?”扶嘉心裏已明白了幾分,反問道:“將軍為何要尋找此人?”樊噲說:“我們高祖皇帝很賞識他,請他回朝當大官,輔佐皇上。哎,你認識他嗎?”扶嘉不慌不忙地答道:“此人曾在這裏住過,我們相識,可現在不知去向。他說過永遠不會出山,直到歸天的那一天。”樊噲見尋訪無望,隻好帶領隨從回朝複旨了。
樊噲走後,山民們也散去,扶嘉凝視著洞口上空不斷的白霧,思索良久,他靈機一動,找來三根竹竿連接起來,試探該洞有多深,他隱隱約約地聽到洞裏有泉水湧動的聲音,提起竹竿觀察,見上麵粘著乳白色的東西,用舌尖一舔,味鹹醇香,當即斷定這是一口鹽泉。他想到以後山民們不再為沒鹽吃發愁,暗自高興。可是怎麼才能把洞中的鹵水引出來呢?回家後,扶嘉日思夜想,寢食難安。一日,忽見女兒戴著一對垂金耳環,正在彎腰拾羅帕……觸景生智,扶嘉趕忙請來匠人,用木料在井口框成八字形(俗稱龍口),上麵支起木架(俗稱耳板),找來一根繩索繞在木架上,繩索的另一頭拴上木桶(俗稱千斤),把木桶放下到井底,邀來山民,小心翼翼地將第一桶鹵水拉起來。三山五嶽的鄉親們聞知扶嘉要掘井熬鹽,既稀奇又高興,紛紛圍在現場。他們想到自己祖祖輩輩為了吃上鹽巴,要跋山涉水數十公裏才能買到珍貴的食鹽。今天,就在自己的家門口生產,怎能不高興?扶嘉指揮山民架起一口大鐵鍋,將鹵水倒進鍋裏,燒燃柴火熬煮,熬啊熬,扶嘉和鄉親們的心也隨翻滾的鹽水起伏難平。水氣一滴一滴地被蒸發掉,最後鍋底剩下一層乳白色的晶體,那就是鹽。鄉親們歡呼雀躍,紛紛湧向那神秘的大鍋……
為了以後能批量的生產,滿足更多人的需要,扶嘉組織山民對此井進行了鑿井和築井,從而形成了一口井形為八邊形、井口直徑為3.33米、井深為43.33米的大口淺井,因為此井是追趕白兔時被發現的,人們稱它為“白兔井”。白兔井曆經2000多年而鹵水豐溢,它是中國最古老、使用壽命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徑淺井。扶嘉舍棄榮華、為民造福的義舉感動了玉帝,死後被追封為“龍君”,當地百姓為紀念他,建起了“龍君宮”,並為他塑了像,他的美名被廣為傳播。
白鹿引泉。白鹿鹽泉是全國著名的奇泉之一,位於重慶巫溪縣城北13千米處的後溪河岸。鹽泉的發現,有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寧河到處都是原始森林,虎豹豺狼成群。有一天,有個姓袁名溪的青年獵人,背上弓箭,帶上獵犬,進山打獵。他順著河邊走到茂密的大山下歇息。忽然抬頭一看,見山頂像一個兩端高翹的元寶。他正看得出神,忽然眼前閃起一道銀光,森林中蹦出一隻白色的鹿,站在河邊的岩石上盯著獵人。奇了!那隻鹿子一身純白,在陽光映照下還閃著光亮,有如冬天山頂覆蓋著的白雪,晶瑩剔透。獵人心裏十分高興,決心把它捉住帶回家去。可是,還沒等他召喚獵狗撲上去,那隻白鹿扭頭便跑了。獵人哪肯舍棄,帶著獵狗緊緊追趕。白鹿身形矯捷,兩腿彈跳有力,在河邊岩石間跑動起來仿佛舞蹈一般。獵人緊追不舍,逢岩翻岩,逢坎跳坎,逢坡爬坡,逢水涉水。追了很久也沒追上,但又總能看見白鹿。讓獵人感到奇怪的是,人追得緊,鹿就跑得快,人追得慢時,鹿也慢下來。獵人離鹿總隔著一箭的距離,既捉不到也射不到。那白鹿邊跑還邊回頭看,就像是在為獵人引路似的。就這樣追啊追啊,跑了不知多少裏路,到了兩條河交彙的地方,隻見銀光一閃,白鹿鑽進半山腰的一個山洞,不見了。
獵人隨即鑽進山洞,找了半天,始終不見白鹿。獵人仔細察看山洞,發現並沒有別的出口,他想不明白白鹿怎麼會突然消失。獵人心裏沮喪,隻好帶著獵狗走出山洞打算回家。哪知道,突然“嘩啦”一聲轟響,洞裏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來。獵人正覺口渴,他蹲下身去,雙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發現泉水的味道竟是鹹的。隨後,獵人從河邊砍來一截竹筒,盛滿泉水帶回家,讓鄉親們都來嚐嚐這神奇的鹹泉。回家後,獵人把竹筒剩下的泉水也舍不得倒掉,便立在家門前寬大的青石板上。跟著獵人追趕白鹿的那隻獵狗也覺得好奇,圍著竹筒要喝水。但因泉水已被眾人喝掉一半,獵狗把舌頭伸出老長也沒能喝到。獵狗著急了,圍著竹筒轉圈,不料把竹筒碰倒了,剩餘的泉水全部傾灑在青石板上。過了一天,獵人發現門前的青石板上結起一層白花花亮晶晶的鹽晶。他用手指沾上一點嚐嚐,其鹹味更加醇厚。他把打獵得到的麂子肉沾上鹽晶,烤熟後再吃,味道更是非同一般。獵人於是知道那鹹泉正是人所需要的寶物,便帶領鄉親們,從山上林子裏砍出一條小路,把白鹿消失的山洞找到,用竹筒把泉水背下來,組織當地山民在此用土缶作鍋煮鹽,開發鹽業。從此,人們不織而衣,不耕而食。以後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便人煙雲集,逐漸發展為鹽鎮,到清代鹽業極盛,有鹽灶300餘座,置鍋1000餘口,號稱“萬灶鹽煙”。
開山姥姥。相傳,遙遠的古代,四川鹽源縣一位納西族少女在牧羊的草地上等待著吃草的羊歸來,卻久久不見蹤影。小羊丟了,她焦急地四處尋找,走過一片熟悉的草地,聞著草地的清香,走過涓涓溪流,感受溪水委婉,沿水塘而下,一片水草叢生的水塘邊,水草比別處都更茂盛,丟失的羊兒正在這裏吃得特別歡。這讓牧羊女很詫異:為何羊兒老是喜歡去吃水塘邊的青草?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撥開一片草,發現下麵有水,低頭輕捧一汪清水,嚐到水竟有鹹味。牧羊女把鹽水裝進隨身的罐子,帶回村莊,於是人們就開始在那裏提鹵煎鹽。清代人們將這位牧羊女叫做“開山姥姥”、“開山娘娘”。
製鹽鼻祖梅澤。梅澤是自貢地區的一位獵人,因他在狩獵中發現幾乎是天天在同一個地點都會打到一隻鹿,這很快就讓梅澤在獵人中變得富足。因為這種情況不合常規,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很快發現每隻鹿在被獵中之前都在舔舐著地麵,於是梅澤也捧起地上的泥土來嚐,這時他發現了重要的東西——鹽。於是,梅澤便在這個地方安家,並打井取鹽水。當時的鹽水還隻是含有較多鹽分的地下水而已,還不是通過打井得到的鹵水。也就是說鹽水的含鹽量遠遠低於鹵水。梅澤把汲取的鹽水熬製成鹽,並把這個信息告訴了人們,教會他們最初的(也是最簡單的)原始煉鹽術。至此,梅澤也完成了從一個普通獵人向製鹽鼻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