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鑿鹽井的傳奇
在舊時,鹽井開鑿主要依靠經驗,開鑿一口井少則數年,多則十餘年,投資上萬兩白銀(相當於人民幣幾百萬元),換來的可能是連一滴鹵水也不曾看見,隻能落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因此,每一口井的開鑿,都是在驚濤駭浪中前行,會麵臨巨大的風險,經曆數不清的磨難。可以說,每一口井就是一個傳奇,無法一一道來,隻能略舉一二。
典當自己最後剩下的值錢物件,終於開鑿出一口鹽井的故事,在自貢鹽井中屢見不鮮,如“磨子井”、“挖耳井”、“煙杆井”等等,這裏我們來說說“煙杆”井。這口井是十來個股東湊錢辦的,也算是現在流行的集資形式。那時銼井全靠人工,進度慢,耗費銀兩多。這口井銼到兩百丈時,股東們第一次所集資的錢用完了。於是,股東們又邀聚攏來投資,幾個月下來幾次投資直至錢財耗盡那井仍不見銼穿,有的股東已是腰無半文,再也拿不出錢,隻好退出股東,不再參加銼井。當然,如果以後井銼穿了,也是沒有這些退股人的份的。這一次的投資者便由原來的十一個減到了七個股東,退出去四個。井銼到二百八十丈左右,錢又用完了,仍不見井銼穿。這一來,大多數股東歇氣失去了信心,不願意再為這口老不見銼穿的井投資,再者,經過多次投資,他們的錢也用光了。於是,七個股東退出去了六個,隻剩下一個股東了。這剩下的一個股東是背水一戰,硬支撐下去。由於隻剩下他一股,其資金自然顯得力薄,這股東便傾家蕩產,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來維持銼井。最後是搞得身無半文,無法再維持下去了。但他還不死心,見自己的玉石煙杆還能值幾個銀兩,於是就把他手中的這根玉石煙杆賣了,換了些銀子,拿來維持最後一次銼井的費用。俗語說,隻要功夫深鐵棒都會磨成針。當銼到二百八十丈零幾尺時,終於銼穿了,來了氣火,當井銼到二百八十一丈幾尺時,來了水(鹵水)。這個股東為了紀念自己銼井的千辛萬苦,便把這口井取名為“煙杆井”。
我們再聽一聽狀元井的傳說。光緒乙未年,四川中了一個有名的狀元,此人姓駱,名成驤。他是怎樣同鹽井扯上關係的呢?當初,富榮鹽場的大山鋪銼成功了一口井,老板把它取名為“富從井”,老板為了加快加大出水產量,決計要升高天車井架,但在天車升高的同時,拉扯穩固天車的風篾相應地就要牽得遠些。而富從井的地盤不大,所牽的風篾要超出自己井的地盤,其中有幾股風篾必須要落栽到另一個老板辦的“寶珠井”地盤內。這個寶珠井的老板早就眼紅於富從井的發財好運,眼下,富從井老板有求於自己,正是借機“敲竹杠”的好時機。寶珠井老板乘機提出:要在我寶珠井的地盤又富從井上栽風篾,這好辦:隻要你富從井從推水投產那天開始,每個月三十天的日子(即三十天的利潤)按三七分成,我隻要三成,這筆生意才說得和。寶珠井老板未免是太凶狠、太苛刻、太不識情理,富從井老板於是拒絕了寶珠井老板的苛刻條件。這樣,天車井架就隻好不升高,當然產量起碼要減少五成,這種看見黃金罐卻挖不出來的感覺,使富從井老板心痛萬分。就在富從井老板又想多產鹽多賺錢,無奈天車井架又升不高時,得知朝廷光緒皇帝親自點的四川狀元——駱成驤到自流井巡視來了,並探知駱狀元是專程來觀鹽井、天車、火灶的。富從井老板心生一計,決計要來一個“諸葛亮借東風”。富從井老板四處奔走,托親托友,以重金銀兩買通從縣府到本城的大官要員,請他們千萬要把駱成驤安排來自己的井上“視察、視察”一番。這些收了富從井老板錢的大官要員們便順水推舟,因駱成驤本來就是來看鹽井、天車的。在大官要員、地方紳士名流的前呼後擁下,駱成驤來到了富從井。富從井老板大擺山珍海味之宴,盛情恭候駱狀元。席上,富從井老板趁狀元公已有八成醉意時,換一副可憐之像,在狀元公麵前唉聲歎氣道:“狀元公啊,我這口井眼是銼穿了,但就是還不能提水產鹽喲。眼下,一要向官府納稅,以為國盡點薄力;二是眾多的鹽工弟兄們等著提水燒鹽要飯吃,以養兒養女養家人,真是難辦羅!”駱成驤自不明其中的緣故,便問道:“是何故?你一一道來,我為你主張。”“千謝你老人家!”老板趕忙拱手作揖,把立天車要牽風篾,占寶珠井一點地盤,寶珠井老板如何不通情達理、提出苛求要挾等前後經過說與狀元公。駱成驤一聽,以為此事簡單,便發話道:“栽風篾,豆夫車,出水投產一為國、二養民,好事一件嘛,寶珠井有何不同意之道理?”富從井老板忙道:“狀元公真是大恩大德,曉知民情。可是,你老人家前腳一走,寶珠井的後腳就會來擋的。”駱成驤一聽,這倒是實話。由於這時駱成驥已有醉意,自然立即想不出什麼主意。於是,富從井老板趁機把早已謀劃好的主意給狀元公說道:“狀元公啊,這事恐怕隻有你老人家親自駕到寶珠井去打招呼囉,他寶珠井敢不尊從你狀元公的旨意嗎?隻要風篾牽出去栽起了,天車立起來了,從推水投產的那天開始算起,每個月三十天的日子提一天的日子(即每月三十天的利潤提成一天的利潤錢)孝敬你老人家,以報答你老人家的辛苦和恩德。”旁邊一官員馬上對狀元公悄聲道:“如此一來,你老就算成為富從井的股東囉。隻要他富從井一天在推水,就少不了你老這一份股東錢的。”駱成驤一想,這可是一筆細水長流之銀錢呀!不但我可以享受,我的後人、子孫可以受用,這種不花一分錢就可當的白手股東何而不入呢,而且,這不是送百兩千兩銀子隻有一次。但駱成驤自然客氣一番:“我身為朝廷狀元,為國為民秉公辦事是正當過,這點小事我就親自去辦交涉,不過,你老板就不必這樣破費了,我是無功不受祿的。”駱成驤得了這意外之財,當然要為富從井“斬紮”這件事。酒肉飯飽之後,駱成驤耀武揚威走前頭,官員、紳士們拍馬隨後。
寶珠井老板早被告知駱成驤駱狀元公要親臨該井“巡察、巡察”,不敢怠慢,早已整衣戴帽出來恭迎狀元公的駕到。駱成驤一行到了寶珠井,當走到富從井的天車風篾要栽的地點時,旁人便悄悄提醒駱成驤,說就是該處。駱成驤回頭假意對眾人說:“聽說富從井已銼好多時,可為啥還不投產呢?”一富從井的隨員領會心神地回答:“案報狀元公,富從井就因立天車井架,有幾股風篾要牽涉到貴寶珠井的地盤上被擋起囉。”駱成驤停步回頭對寶珠井老板訓斥道:“放肆!眼下,朝廷乃需聚錢財、維國家,鹽工兄弟們也等著立天車、推水維家計。富從井老板要借你一點地盤,你們二井可以通力協商解決,互相合作的嘛,為何有阻擋之理呢?”一受富從井賄的紳士對寶珠井老板悄耳道:“老兄喂,狀元公是在富從井入了股的,你可要識相一點囉。趕緊向狀元公賠個罪!”寶珠井老板得罪不起朝廷的狀元公,更擔當不起誤國誤民之罪名,他雖明白這是富從井老板從中使的怪,但也隻能慌忙躬腰拱手道:“千請狀元公恕罪,小的一怪迷竅,未識大體,請你老人家立即開工栽風篾,小弟再不敢阻攔。”就這樣,富從井借駱成驤朝廷狀元公之東風栽下了風篾,升高了天車,鹵水投產了。到今為止,該井都還在出水燒鹽。駱成驤死後,還有人親眼看見他的後人每年都來富從井取一年共十二天的利潤錢。這樣,富從井就有了另一井名“狀元井”。
最後,談談源海井的故事。源海井坐落富榮鹽場的貢井走馬嶺(今旭川中學校門口),是一口因禍得福的井。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該井鑿成見功,井深648米,井徑8厘米,黃鹵,鹹度很高。但是,黃沙很重,推不多久,下去的鹵筒就會被流沙堵塞。為此,得時常用一種600多米的長竹篾,下到井中掏撈。真是“拆了房子搭雞窩,生產沒有淘井多”,一年到頭搞累了,賺不了幾個錢。據說,有一次,一個淘流沙的拭篾匠,在將竹篾一段一段往回收的時候,因竹篾被卡住,一伸手,沒抓住,呼地一聲,一根長長的竹篾掉到井裏。這個拭篾匠一時嚇得臉青脈黑。原本老板就為這口井傷透了腦筋,現在又發生落蔑事故,眼看就要砸老板的“飯碗”了,肯定老板不會饒恕他。於是,連身邊那床破棉絮都來不及帶,當即離開井場,逃之夭夭了。人去井留,治井要緊。老板沒有理會那個拭篾匠,而是重整旗鼓,另找高手,下具撈蔑。掉進井中的這種竹篾是用楠竹製成的,寬4厘米,比一般竹篾膘厚,綿軟,伸直,頭尖,整個一根竹篾的寬窄大小差距小,以加強拉力,萬一篾斷落井,也不至於碎片,斷節。然而,打撈的工具放下去,左撈右撈,提了好幾次都不見竹篾撈上來。而老板推鹵煎鹽心切,幹脆放下竹筒試試看能否推汲?結果天從人願,心想事成,一筒“滿滿”的鹵水推了起來。從此源海井井中雖有異物,但仍然照推不誤,生產平穩。後來井戶才鬧清個中原由,源海井井壁中途垮塌,掉井之篾散開後緊貼到了井壁上,這樣反而把溢向井中的流沙擋住了。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因禍得福。事後,井上老板把那個出事逃逸的拭篾匠,找了回來,安慰他:“你雖然有過失,造成了事故;但是因禍得福,竹篾掉下去反倒把流沙擋住了,幫了我的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