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戲劇的“品仙台”
雖然各大戲班都把自貢鹽場看成“銀窩窩”,是找錢的好地方,但也為自貢觀眾挑剔的眼光所難倒。由於這一地區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川劇藝術有較深研究的人也非常多。對每個演員的“唱念做打”都十分考究,要求嚴格。因此演員們都感到在這裏演戲難度大,行內常有“自貢脹肚子,成渝找票子”的說法。更有:“不到陽縣唱城隍會,算不了好先生;不到自流井唱戲,算不了戲中仙。”自貢也因此獲得另一稱號“品仙台”。意思是說,到自貢演出成功可得仙氣,將被評為“戲中仙”。“戲中仙”的演唱屬於川劇藝術的“上品”。自貢的品戲活動有“觀眾品”、“名角品”、“自我品”等方式,都是在演出活動中自然形成的,能被評為“戲中仙”的演員或樂師,是藝術上的一種莫大的榮譽。這樣“資陽河道”川劇的活動中心,逐漸由資陽河轉移到自貢。川劇生角泰鬥張德成曾經說:“自貢川劇團是資陽河流派的根子。”
自貢的川劇,不僅是本地鹽文化的一條風景線,還是川劇資陽河流派的承波繼浪。自貢川劇的主要演員和樂師,多數是資陽河流派的藝術傳人,如謝海潮、唐金蓮、彭華廷、黃炳南、羅貴元、龔吉升、張明德、張德成、曹俊成等。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將“輔新劇團”和“大同川劇社”兩個舊戲班合為“自貢市川劇改進實驗社”,繼而在1953年改名為自貢市川劇團。在50年代,自貢川劇堪稱資陽河流派的一枝花,引起全川注目。樂師劉漢章、生角龔建章、淨角張新偉、小生曾懷德、醜角王仲槐,還有名旦寧竹芳、戴筱屏、王筱嬙,都是資陽河流派傳人,其陣容令全川刮目相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自貢市川劇團如魚得水,年年有新戲,歲歲有新招。多次上北京、下江南,上銀幕、上電視,被譽為“出人出戲走正路”的優秀集體。更出現了被中國戲劇界稱為“鬼才”的著名戲劇家魏明倫,推出了《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蓮》、《夕照祁山》,以及根據意大利歌劇改編的《中國公主杜蘭朵》等劇目,轟動京城,震驚港台。一出《中國公主杜蘭朵》的川劇,還影響到歐洲的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