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精靈 引言 繁榮的戲劇
鹽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人們有了錢,就不僅僅追求物質的享受,自然要尋求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滿足和享受。尤其是“川鹽濟楚”以後,許多鹽商從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在宴請、聚會等不同場合,不惜花重金四處邀約戲曲名角進行表演,一時間四川各大鹽場成為了各種演藝活動的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異彩紛呈,熱鬧非凡;有川劇、木偶戲、說書、花燈、雜耍等等,甚至還有秦腔等外來戲曲。在這當中最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戲窩窩”、“川劇回水沱”的自貢鹽場。
無處不在的戲台
隨著四川鹽區經濟的發展,各地鹽區的鹽商們為了彰顯身份、地位紛紛建起了各種形製和類型的廟宇、會館、家祠、寨堡、府邸,著名的如自貢鹽場的西秦會館、犍樂鹽場的吳景讓堂家庭宗祠、雲安鹽場的陳家大院等等。由於鹽區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盛,鹽場的鹽工和鹽商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以聽戲、看戲為主的娛樂形式。因此,鹽區的各類建築在修建時,也充分考慮了這個因素。尤其是廟宇、會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論大小,他們都建有一座麵對正殿的戲台,俗稱“萬年台”,以供神會或平時的戲曲演出。戲台兩邊大多建有抱樓,演戲時,通常是男左女右分立兩邊觀戲賞曲。
種類眾多的戲班
過去,四川的交通不便,戲班多是沿水路兩岸活動。當時的川劇界也以各自活動的水域和演出風格而劃分為“四大河道”,分別是“資陽河”、“川北河”、“成都河”、“下川東”等。沿沱江兩岸活動在資陽、資中、內江、自貢、富順等地的戲班,統稱“資陽河道”。最初,“資陽河道”的活動中心是在資陽,後來,因為自貢鹽業生產發展了,地方富裕起來,演戲機會非常多,除了各會館、廟宇經常唱神會戲外,還有鹽商們的堂會戲、吉慶戲、祝壽戲、萬人緣戲、圍鼓戲等等。許多鹽商還自辦戲班並熱情扶持社會上的戲班,加上酬金高,所以各地戲班和名角紛紛前來自貢獻藝,一時間自貢街市熱鬧非凡,社班雲集,絕技紛呈。出入於此的戲班大約有200多家,如“大名班”、“文華班”、“富春班”、“昆玉班”、“品玉科社”、“臣字科社”、“金泰班”、“玉華班”等等。不僅如此,鹽商們還養有自己的戲班。富甲一方的大鹽商集團——王三畏堂就自辦有“文娛班”,並置辦了許多精美、華貴的服裝、道具,著名的旦角演員王三紅也加入在其中,演出頻繁。另外,他們還辦有“富春班”等有名的戲班子。另一鹽商集團李四友堂也辦有“鳳儀班”,他們為“鳳儀班”製衣箱,派管事,參與戲班的主要活動,並用高薪聘請名角,使鳳儀班同富春班一道成為聞名全川的大戲班。這些鹽商辦戲班主要是競奢比富,附庸風雅。李家辦的鳳儀班無論走到外地多遠,隻要李家要唱堂會戲、祝壽戲、吉慶戲等,一律立馬班師回朝,為其所用。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創辦於自貢的“品玉科社”,全以“玉”字命名,是川劇史上的第一個女子科班,為川劇培養出了90餘名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