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外語教學本真回歸的策略(上)(1 / 3)

第一節更新外語教學理念

一、讓“鯰魚效應”激活應試沉局

據有關媒體報道,在海外求學的中國留學生中,有70%經過新東方培訓。而俞敏洪——北京新東方學校的創始人,也被稱為“英語學習世界裏的教父級人物”。如今,以出國英語考試培訓起步的北京新東方學校已經發展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1993年11月16日,正式注冊的北京新東方學校隻能靠俞敏洪到街上粘貼小廣告來招攬學生,12年後的11月16日,俞敏洪帶著他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正式入駐新東方大廈,這座被媒體譽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樓”的瑰麗建築耗資三億元,坐落在北京寸土寸金的中關村。新東方英語教學培訓的發展變化與中國的英語學習潮流似乎有一絲微妙的關係。為此,中國新聞周刊特別采訪了俞敏洪。以下是部分采訪記錄。何曉鵬俞敏洪談英語教育:讓鯰魚效應激活“應試沉局”[J]中國新聞周刊,2005(45):63。

中國新聞周刊: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說,英語能力不過關是目前阻礙中國大學生進入外企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怎麼看中國大學生的普遍英語水平?

俞敏洪:我在北大教過兩年書,在新東方教了12年,我覺得自己的聽、說和寫作水平肯定要低於我的詞彙和語法水平,因為我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一種以閱讀為主的教學。現在的學生麵臨的情況跟我一樣。如果說大學畢業生能達到四級考試要求的水平,那麼他的閱讀能力就達到了美國高中生的水平,可以得十分,但他的“聽”可能是兩分,“說”可能是一分,“寫”也可能是一分,所以學生考過四、六級但張不開嘴巴的很普遍。我們估算全國能達到英語應用能力水平的人數大約在1000萬左右,這還是指普通水平,也就是說平時能讀懂一般文章,能與外國人進行簡單交流,能處理英文信件,能看懂英文電影等。

中國新聞周刊:據估算,曾經和正在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不低於4億?

俞敏洪:數量的確很大,我“文革”時上初中就開始學英語,而在這之前,中國與前蘇聯徹底斷絕交往後就開始改學英語(之前是俄語),我還記得那時大家要學的第一句話就是“LongliveChairmanMao!”(毛主席萬歲)。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麼在學生基數這麼大的情況下,能達到應用能力水平的人如此之少?

俞敏洪:這怪學生嗎?不怪。怪整個中國外語教學機製!比如說,中國的高考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不考聽說,那學生憑什麼要學聽說啊。這種應試教育的教學機製談起來一點都不用回避,盡管全世界都是一個應試的世界,其實美國的考試比中國的還要多。但中國有些考試比較荒謬,比如不管從事什麼職業,要評職稱就必須考英語。所以有人提出“大學四級和學位脫鉤”,我特別讚成,因為它並不是學生水平的標誌。當然並不是說英語考試不重要,比如你到美國留學你就必須要通過TOEFL或GRE,否則去了後學不下去,連課都聽不懂。國內的大學生畢業以後,英語並不一定會成為生存語言,但我覺得,他們應該學英語,因為這是信息社會的需要。當然,不要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聯係到一起,否則目前這種現象還會持續。

中國新聞周刊:在現有英語教學機製下,你們的教育方式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俞敏洪:你可能聽說過一個故事,一個漁民打上來一桶魚,他發現,魚一會兒都死了,但偶然一次,漁民放了一條鯰魚進去,結果那桶裏的魚活了很久,因為鯰魚在裏麵總是不停地翻滾。我希望新東方能起這個作用。很多人都知道新東方是以出國英語考試培訓起步,在那個時候英語培訓市場的聽說需求還不多,沒有人認識到聽說水平高就能找到好工作,現在社會發展了,突然之間,大家發現聽說、寫作更重要了,因為需要跟外界交流,而整個中國的外語教育體係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所以問題顯得嚴峻起來。新東方1996年開始重視聽說方麵培訓力量的加強,那時從國外回來的王強、周成剛等人有過專門的美語發音訓練,美語極其流暢;周成剛則在BBC電台當過播音員。他們進入新東方後帶動了一批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們會想,他們能學成這樣,我為什麼不能啊?所以新東方應用英語領域就火起來了,後來更多人認識到應用英語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國彙聚成了一股潮流,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了一點點地觸動。我覺得這就是新東方的鯰魚效應。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社會上對英語能力培訓的要求,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俞敏洪:2002年以前,新東方的非考試類培訓隻占報名人數的10%,而現在非考試類培訓無論是報名人數還是收入都已達到50%。這說明,人們對應用英語的需求增長是非常快的。而從目前的趨勢看,這部分比例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對中國英語教育的狀況過於悲觀,因為社會潮流會推著它向前走,任何人都擋不住。社會的發展就像大江奔流,肯定有泥沙俱下的時候,隻有達到一定階段,它才能沉澱下來。況且目前的中國已經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彙地,一種新型的文化正漸漸產生,人們在麵對這種融合的時候,不能不學好漢語,但也需要學好英語,因為它是西方文化的最主要載體。所以無論是因為找工作、出國旅遊,還是因為父母的敦促,學英語都是一種社會趨勢,這種社會趨勢是被文明和文化驅動的,而不是考試機製和教育體係可以阻攔的。現在社會上已經出現了這種狀況,很多來新東方參加英語能力培訓的,就是因為工作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

我們希望學英語的社會趨勢能夠隨著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前進!這樣,外語考試機製和外語教學體製才會向著積極的方向轉化。這需要一個多大的進程呀!不過新東方的鯰魚效應值得外語教師的思考和借鑒。

二、重視語言的社會性、文化性、發展性和交際性

從外語教學的產生、發展和變遷來看,它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獨具個性,這主要體現在它的社會性、文化性、思想性、交際性及其學科性中。外語作為一門學科,自有其學科目標,但外語與其他學科有本質的區別,它首先是語言,是外語,然後才是學科。外語教學的社會性、文化性、發展性、交際性遠比它的學科性、知識性、理論性重要得多。語言習得的效率,不完全是科學理性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必須要有人文的非邏輯力量的關照。之所以要有這種關照,在於語言的社會性、文化性、發展性、交際性,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和行為選擇必須依賴於對這些非邏輯力量的理解。

1、語言的社會性要求外語教學關注社會生活。

“語言是人的一套習慣,其目的在於表達思想感情,尤其是向別人傳達思想感情。”任紹曾葉斯柏森語言觀研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7):264—272。這裏的習慣是指社會群體的語言習慣。如果說話人的意圖要被人理解,這就要求說話人的言語表達與當下的社會群體或環境的語言習慣相符合。所以,語言習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形成社會群體的言語習慣,失去了這一點,外語教學就失去了語言的社會性。

傳統教學主要是不斷地用語言、詞彙和句子對學生進行大腦刺激,用練習、測驗和考試對學生進行反複強化,使他們掌握語言學家設計的“科學語言係統”。事實證明,這種“刺激”和“強化”正在被後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所詬病,因為它們拋棄了語言的社會性,使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成了應付考試、封閉失語的過程,以致耗費多年心血學得的外語在市場與社會條件下變得力不從心。

其實,語言習得是一種條件反射的信號鏈接,這種信號鏈接由新舊詞語和句子組成,它的有效性不完全取決於教室裏反複的閱讀理解,而更多地取決於主體先前生活、交往環境以及相應的交往行為,還取決於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吸收的信息。按照認知主義的解釋,說話人新吸收的信息會與大腦原有圖式發生“反應”,當新信息與原有圖式一致時就產生“同化”,如主體接受外國人說話的表達方式與自己的表達方式相同時,他就會強化和鞏固這種方式;當新信息與原有圖式不一致時就產生“順應”,如主體與外國人說話的表達方式不相同時,他就會努力改造原有圖式,使之與外國人的說話方式盡量一致。當主體從無數外國人那裏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時,他就會抽象出某種概念,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關於句型、表達方式的抽象結構,並使之與原有圖式形成條件反射的自動化鏈接。

所以,語言習得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如何在外語教學中關注社會生活呢?

(1)采用真實的原文教材。如從原版書籍、報紙、雜誌上節選,或者是電影、電視、廣播片段等。

(2)設計真實的外語情境。可以利用投影機、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影碟機、電影、電視、計算機,以及語言實驗室等方式進行多媒體教學。

(3)接觸真實的外國生活。如結交外國筆友、邀請外國人進教室、參觀外語國家和地區。

(4)閱讀真正感興趣的材料(pleasurereading)。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材料,內容可以是科幻小說、神秘故事或者其他。重要的是學生必須真正對材料感興趣,這樣才會更多地關注內容,甚至不惜跳過不感興趣和困難的部分。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164。

(5)與外國人自由交談(conversation)。這將使談話真正成為意念表達,因為談話雙方都設法使自己被理解而一般不會關注語法形式。

2、語言的文化性要求外語教學理解文化特征。

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受製於整個社會文化,也反映社會文化。比如,由於不同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人們對同一詞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對individualism的理解是“個人本位主義”,強調個人的獨立、自由、權利,鼓勵自我實現、獨立求生。而中國學生將它理解為“個人主義”,顯然是沒有抓住這一詞語的英語文化內涵。

語言本身預示著一種文化,文化隱藏在語言中。語言具有文化性,語言的文化性決定了外語教學是一種文化教學。無論外語教學以何種方式進行,如果脫離了語言的文化性,它就是無效或低效的。可見,密切聯係文化是語言的文化性對外語教學的必然要求。

但是,基於文化的現代外語教學與傳統外語教學的區別並不在於它們是否考慮了文化教學,而在於前者對文化的理解是有意義的,因而是“真實”的、“寬闊”的文化教學;後者對文化的理解是“虛空”的、“狹隘”的,因而僅僅是機械的句法訓練和對詞彙的死記硬背。所以,我們不僅要把文化理解成“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而且要把文化納入整個與之相關的“意念表達”之中。

“意念表達”表現在一定的思維上。文化背景孕育著民族特定的思維,外語中很多的隱喻思維就蘊涵在文化背景知識之中,因此文化背景知識是理解隱喻的關鍵。外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鼓勵學生不但能夠正確掌握外語文化中的隱喻,而且能夠使用並創造相似性的隱喻王紅梅,謝之君創造相似性的隱喻?文化?教學[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8。

“意念表達”也表現在一定的交際中。雖然不能說真正的文化教學一定是交際教學,因為文化教學可能以非交際的形式,如語法翻譯的形式進行,卻可以認為,真正的交際教學總是體現某種文化,不利用文化資源的交際教學是假交際教學王紅梅,謝之君創造相似性的隱喻·文化·教學[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8。傳統教學如直接法、聽說法、口語法之所以是虛空和狹隘的交際教學,是因為它們雖然提出了教學要關注文化,但由於對文化理解的偏差,因此對教學材料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必然有失偏頗。

有意義的語言必然客觀地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文化。如果希望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外語材料,這種材料必然體現一定的外語文化。這樣,現代外語教學的“材料難題”就轉換為“文化難題”,“如何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外語材料”就成為“如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外語文化”。

究竟如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外語文化?具體到外語教學過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術:

(1)融合法。將文化內容與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這些材料來源真實可靠,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利於通過外語學習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異的意識,通過教材實現語言與文化的最佳組合。

(2)實踐法。接觸外國文化的最佳途徑莫過於浸入該國民族文化氛圍之中,耳濡目染,不斷熏陶。具體可采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等語言實踐,讓學生在濃鬱的文化環境中不知不覺地感受語言,加快語言信息的輸入,促進文化信息的吸收。

(3)比較法。有比較才有鑒別,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對比說明,是外語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作為與學生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國外語教師,雖然沒有明顯的外國文化背景,缺乏現身說法的能力,但卻享有兩種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優勢,因此有能力針對兩國的語言結構和文化異同進行比較,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4)注解法。也叫“文化旁白”(cultureasides)、“文化包”(culturecapsules)或“文化叢”(cultureclusters)。注解法就是根據目的語文化的某一現象直接進行闡述和說明。教材編寫者一般對課文中出現的文化背景知識,如風俗習慣、行為模式、文化傳統、曆史事件等在課後用專門篇幅加以注釋,供課外閱讀及課上討論,這種方法靈活、簡便。教師還可根據情況增加有關背景知識,豐富文化內容,比如在課文涉及聖誕節時可以順便介紹和討論有關聖誕節的緣由和慶祝內容(文化旁白),也可以將主題擴大,比較係統地介紹外國節日(文化叢)。

3、語言的發展性要求外語教學鼓勵個體創造。

語言是一個社會曆史過程,人類社會文化的變遷就意味著語言的變遷。就個體學習而言,語言的掌握過程實際上是大腦認知結構對語言文化結構進行文化分析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句子、詞彙和發音等為載體,把它們表達的文化結構納入到大腦原有結構,並產生“同化”或“順應”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會出現許多新的表達和用語,大腦會不斷地被新的語言“同化”或“順應”。因此外語教學應該順應語言的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