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參加多元文化活動。
參加多元文化活動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
(1)在校內外環境中運用外語,以求學以致用;
(2)把學習外語作為一種樂趣,作為一種求得個人發展的手段,以求學無止境。
前者強調外語的實際應用,後者強調將外語學習與個人發展聯係起來。
參加多元文化活動體現了在運用中學習(learningbydoing)的指導思想。這不僅是運用語言的問題,還包含運用文化知識,聯係其他學科以及進行語言文化的比較等。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所學外語,我們可以創造外語文化教室。我們還可以將主題擴大,比如介紹外國節日,組織學生排練和表演具有外國風情的文藝節目,體驗真實的外國生活。甚至我們還可以通過結交外國筆友,邀請外國人進入教室,參觀外語國家或地區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外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現在已有一些大中學校直接與國外學校建立了校際交往關係,兩國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和假期互相“串門”和交流。甚至還有學校有計劃地批準學生到國外學習一年該國語言。學生有種種機會耳濡目染目的語,外語知識和文化水平肯定不是“夾生飯”了。
三、七項實踐內容
提出這些與教學要求相一致的教學實踐內容,目的是使上述教學要求更具有可行性。
教學實踐內容包括7個項目:語言係統(LanguageSystem)、文化內容(CultureContent)、交際策略(CommunicativeStrategies)、思考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學習策略(LearningStrategies)、其他學科內容(ContentFromOtherSubjects)和技術運用(Technology)。
教學實踐的各項內容,尤其是後4項,不隻是針對外語學習的,也可以運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外語教學是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相關的學習內容反映了外語教學的整體教育思想。
此外,教學要求中的“運用外語溝通交際”、“認同多元語言文化”以及“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在實踐內容中都得到了強化,同時實踐內容更注重全麵培養和綜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是這7項教學實踐內容協同作用的結果。
1、語言係統。在教學要求中,沒有直接提出語言係統的教學。一些傳統的外語教學,如語法、詞彙、語言點等,對外語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應從表達意義的角度對這些予以關注,而不僅僅是就語法講語法,就詞彙講詞彙,就語言點講語言點。
2、文化內容。麵對浩如煙海的文化內容,外語教學要著重關注對溝通交際起作用和有影響的文化因素。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理解與看待自己的本族文化。
3、交際策略。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各種策略來填補由於語言文化差異導致的交流隔閡(communicationgaps),具體包括迂回表達、猜測、解釋等。這些都是語言交際的有效手段。交際策略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學習交際策略,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但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很少涉及。
4、思維能力。學生應該學會如何分析問題,總結和歸納問題,學會如何查閱資料、獲取知識和運用資料。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是整個外語教學中都要注意培養的。
5、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包括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與複習、瀏覽材料、提出質疑、尋求幫助、得到解釋、反省自我等。
6、其他學科內容。從其他課程,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課程中選取一些富於趣味和挑戰的話題和觀點,讓學生用目的語進行閱讀、分析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外語,也可拓展知識麵。
7、技術運用。“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順應了時代的需要,而技術領域更能體現時代的特點。所以,運用各種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教學,並訓練學生采用多媒體新技術學習外語的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外語教和學的效果,而且反映了交際手段與時代接軌。
以上闡述的教學要求和實踐內容在整個外語教學係統中,如同一個縱橫編織結構的經緯線,五項教學要求好比經線,提出要求,七項實踐內容好比緯線,提供達到要求的手段,經緯縱橫交錯、相互交織、相互依托,共同促進“對話與理解”教學本真的實施,對外語教學起著無毋置疑的指導作用。各種學習模式,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外語教學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其中具體的理論特點和實踐內容如何關聯,理論和理論之間又是如何呼應和關聯的,這些問題將結合下一部分“模式的微觀處理”之“實施重心”綜合闡述。
四、三項實施重心
1、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
“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應該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提出的。喬姆斯基(Chomsky)認為,語言能力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語言模式,是天生的,無限的。他把語言能力理解為具備語法知識並能造出語法正確的句子的能力。而海姆斯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喬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語法句子的能力,還包括能否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兩個方麵的交際能力。
本文綜合Hymes,Canale,Pietro,Littlewood所述,語言交際能力主要由4個部分組成:語法能力(Grammar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話語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語言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
“語法能力”指直接把所學語法知識和技巧用於正確理解和精確表達上。這裏涉及語法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首先,要呈現給學生一個整體語法知識的圖貌。同時,要強調兩種語言的對比。適當的語言形式分析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言使用能力,但並非語言形式分析得越多,語言使用能力就越強。事實上,許多語言意義和用法是無法從語言形式上去分析和解釋的。
“社會語言能力”指在語言環境中恰如其分地理解語言和說出話語的能力。這裏涉及諸如身份、地位、角色、態度、目的、禮節、社會習俗等等。請看以下話語例子:
A:“Sitdown,please”(用命令的口氣對貴賓說)
B:“Howoldareyou?”(問一位剛剛見麵的外籍教授)
C:“Whyhasyourfacegonered?”(問一位剛剛遇到難堪的人)
盡管以上話語本身在結構上無可挑剔,但由於它們使用的場合不恰當,必然帶來交際的失敗。外語學習者交際失敗,大部分原因是他們缺乏社會語言能力。
“話語能力”指將語言的引申意義與語言的實際內容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乍一看,這種能力似乎包含在語法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之中,但以下例句可以顯示其差異:
問:“Whatdidtheraindo?”
答:“Thecropsweredestroyedbytherain”
這個回答無論從語法,還是從社會語言來看,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從推理來看,則是不合適的,用“Itdestroyedthecrops”才顯得合適。
“語言策略能力”指言語和非言語的,用來填補一時想不起來的詞語的交際策略。就言語上的策略,人們會想到用“un”(嗯),“youknow”(你知道)等來填補。解釋也是一種策略,如果有人不知道“bookmarker”這個詞的含義,就可以解釋為“somethingputbetweenthepagesofabooktofindaplaceinit”(一種夾在書頁中使你知道讀到了什麼地方的東西)。像“thingummy”(某人,某件東西),“whatsis”(不知道叫什麼的人或物)等泛指詞也可以作為一種策略。
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語言策略能力。但是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往往主要強調語法能力,因為語法項目容易被切分,而其他方麵則很難進行分級(皮特?柯德,1983)。但語法項目很難全麵涵蓋交際能力的各個因素。如果外語教學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knowhow,when,andwhy,tosaywhattowhom”為主線來要求學生的學習,那麼學生認知外語、實踐外語並使用外語與人溝通交流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難乎其難。
“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是順應時代的需要而提出來的,因此它應該將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緊密聯係起來,把握外語教學與各個教學環境的相互關係,關注外語教學要求與外語教學實踐的聯係問題,重視學生的認知特點,等等。雖然前述教學要求的方方麵麵各有側重,但是它們都應該圍繞外語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中心展開,涵蓋外語交際能力的各個方麵。比如,“運用外語溝通交際”和“認同多元語言文化”應該關注建立新的外語交際能力的基礎,“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應該關注教學環境、課程體係,“比較多種文化特性”應該關注學生的認知,“參加多元文化活動”應該關注外語在社會環境中的實際運用。可見,雖然前述教學要求各有側重,但都應從一定的角度重視培養外語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中心。
圍繞外語交際能力中心展開的“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還應該強調要求與要求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影響。比如,“運用外語溝通交際”是外語教學的核心;“認同多元語言文化”是指通過教授外語,使學生獲得對外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而這既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又是外語教學的前提;“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是指外語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係,是指通過外語教學使學生獲得對其他學科知識與信息的掌握;“比較多種文化特性”是指通過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比較,培養學生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洞察力,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如果教學能培養學生具備以上條件,學生則有可能參與國內外多元文化活動。可見,要求與要求之間也是互相呼應和密切關聯的,它們可以共同作用於教學實踐的實施。
總之,“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的重心之一就是,它應該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麵: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語言策略能力。與此同時,外語教學的實踐則應該反映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具體內容。
2、突出文化內涵。
“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應該突出文化內涵。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的作用很重要。分析五項教學要求可以看出:
要求一:運用外語溝通交際
要求二: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學生外語熟練相關度高要求三:認同多元語言文化
要求四:比較多種文化特性
要求五:參加多元文化活動文化教學相關度高要求一“運用外語溝通交際”:直接針對學生的外語熟練程度;要求三“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強調運用外語。通過運用外語傳授其他學科內容,如通過外語傳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既可以拓寬學生的其他學科知識,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外語聽讀技能,增加外語的熟練程度,提高外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外語教學可以一舉兩得。外語教學應該越來越多地采用這種方法,這就要求外語教材能融合其他學科內容。外語教學要使學生的外語熟練程度基本上可以用來同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可以用於融合其他學科內容的外語教學。
要求二“認同多元語言文化”要求學生能了解所學外語的文化,要求四“比較多種文化特性”要求學生能比較各種文化的差異,要求五“參加多元文化活動”要求學生能用外語參與國內外文化社團活動。這些要求都旨在通過外語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與文化相融能力,一方麵促進學生對他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麵消融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和衝突。
3、關注外語教學環境。
“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應該關注外語教學的環境因素。外語教學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教育環境、課堂環境等方麵,這些環境因素在教學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外語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都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我們在確定教學任務和落實教學任務環節上,都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教學的總體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根據社會發展對於外語交際能力的需求提出來的。當我們把總體任務落實到“參加多元文化活動”之中時,就把外語與社會生活環境緊密聯係起來,把學校的教學與學生的終身學習聯係起來,將教學從課堂環境延伸到社會環境。
其次,外語教學在整個教育係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語教學是整個教育係統的核心內容之一。教育環境包括教育製度、課程係統、教學資源、課堂物理環境等,它們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外語教學注重與其他曆史、地理、社會、科學、數學、美術等學科的聯係,把其他學科的教學作為運用外語的舞台,以此獲得外語教學的源泉和動機,這是將外語教學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將外語教學與整體教育結合起來,是外語教學的整體教育理念。
第三,外語教學需要將學生的認知視野、認知方式拓展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化的對比,既獲得對其他語言文化的認知,也深化對自己本族語言文化的理解。這種認知方式的培養,與全球化大背景對新世紀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五、教師的責任
首先,“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是注重過程的教學,需要教師確保過程的完整實施。注重過程的教學主要是任務型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能循序漸進地把教學思想貫徹到教學實踐當中,並在實踐效果檢測中能夠綜合反映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語言和文化水平、認知方式和學習策略水平,這樣既確保了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接軌,又使教學思想貼近交際教學實際。因此“對話與理解”教學要求上的可行性和實踐上的有效性還需要外語教師承擔起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其次,“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為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案的設計留有很大的空間和餘地,需要教師靈活機動地處理和把握。前述教學要求作為一個教學基準與參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教學對象,對“運用外語溝通交際”,“認同多元語言文化”,“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比較多種文化特性”,“參加多元文化活動”等方麵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案可以進行靈活機動地調整、發揮與拓展,這樣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第三,“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導入多大程度的語法係統有待教師思考。“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不提倡把語言結構、語言功能作為教學內容,但並沒有忽視語法的作用,而是將它融入整個教學要求與實踐內容的框架之中。它的教學要求和實踐內容部分都提供了導入目的語係統的辦法。一是教學要求中的“比較多種文化特性”部分,其中也包括“語言對比”;二是教學實踐內容中的“語言係統”部分。尤其是“語言對比”可以為外語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教授諸如語音、語序、文體等語法現象的思路和參照。
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模式的教學要求和實踐內容之間有著不可避免的界限模糊性,它們在一個共生的環境中相互交織、相互促動、整體增效。以它們作為外語教學概念化的一種模式,將整體關注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環境中的共生合作關係,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社會自主性,承認教學個體知識和經驗的有效性,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對話溝通機製。所以,“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模式是一種寬泛的教學指引,是一組描寫式的、不受限製的開放選擇,它不同於方法的規定性和絕對性,而是確保理論中性和方法中性,旨在“通過具有操作性而非規定性的教學指引,幫助教師根據具體教學情景和特殊需求,開發適應課堂教學的微觀策略和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