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外語教學本真回歸的策略(下)(2 / 3)

以flow為參照點:

Theflowofbloodfromthehearttotheinfectedareawassufficientandrapid。

以receive為參照點:

Theintakeofsufficientbloodbytheinfectedareadependedontherapiditywithwhichthebloodflowoutoftheheart。

以rapidity為參照點:

Therapiditywithwhichtheheartbeatensuredthesufficiencyofbloodflowingtotheinfectedarea。

以sufficiency為參照點:

Thesufficiencyofbloodgoingtotheinfectedareawasensuredbyrapiditywithwhichtheheartbeat。

以we為參照點:

Herewehaveaheartthatsuppliedsufficientbloodtotheinfectedarearapidly。

形式和意義是語言的兩個方麵,缺一不可。但是真正教授語言時,又往往注重形式,忽略意義。忽略語言意義的教學肯定不十分理想。一位應用語言學家有句名言:WeteachEnglishsobadlybecauseweteachgrammarsowell最近十幾年,由於語用學和文化語言學的發展,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語言的“載體”作用:語言之形式必須依存於一定的內容,語言之運載工具必須有所負荷,否則語言是個空殼。

4、教學實施上,走向情景與互動。

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授受實施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語境實施轉變。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強調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兩人、小組活動,使學生盡量在情景化、互動化的語言環境中獲取語境意義。

語境意義是語言項目在具體某一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如一個詞在某一特定句子中的意義,或一個句子在某一特定段落中的意義,也就是話語的行為意義。它與認知意義差異很大。我們可以用“TodayisSunday”這麼一個簡單句為例,說明語境意義要依不同語境而定,以及語境對交際的重大作用。

A、一對夫婦,丈夫天天伏案工作,妻子出自體貼,希望他休息一下,在星期天對丈夫說:John,todayisSunday!(表達勸告,意思是星期天該休息一下了。)

B、一對夫婦,丈夫約好在星期天幫助幹點家務活。星期天到了,他卻在看電視,不理家務活。妻子生氣了,對他說:John,todayisSunday!(表達命令,意思是星期天了,還不來幹活!)

C、父子住在城郊,很少進城,星期天到了,孩子想進城逛逛,他對父親說:Pa,todayisSunday!(表示請求,意思是星期天了,帶我進城玩玩吧!)

語境意義的提出,是人類語言學(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的眾多學者,如薩丕爾(ESapir,1884—1939)和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1887—1942)等人對語言研究的結果。他們打破就語言研究語言的傳統,深入尚無文字的民族去研究其語言,得出一個共識: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不可分的,離開了社會環境就不可能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因此必須研究社會環境(socialcontext),必須重視語境意義。

社會環境指話語的背景,即交流信息的環境,也可說是廣義的語境。據此,我們可以說語境意義概念集中體現了語篇語境的一體化。語境因語篇而存在,語篇靠語境發揮自己的交際功能。我們在進行語篇單位教學時,要用語境去詮釋語篇和進行文化教學。這裏從教學活動形式看還是情境教學,但其作用遠遠不是往日的情境教學。

在句單位教學時期,我們也使用情境,但那是將它用作語內、語外的直觀手段,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減少對本族語的依賴。其中也含有幫助釋義的作用,但那時教的是詞語本身的認知意義。認知意義像詞典裏的解釋,不受語境的影響,不是話語行為的意義。話語行為的意義體現語言的功能,存在於使用語言的環境之中。所以外語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其中心活動是掌握話語的語境意義。

5、教學方法上,走向多樣與綜合。

從單純的語法講解和機械訓練轉向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特別強調理解和表達能力、思維和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教學內容上,走向基礎與實用。

語言學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比較紮實的內容含量,否則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原因有二:

第一,語言本身是一套符號係統,是一種排列組合,它的深度和美感均來自它所“運載”的內容。就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之類的排列,談不上有什麼驚人的語法結構,但是它所造就的畫麵和氣氛卻動人心弦。美國一位總統曾說:Youcanfoolallthepeoplesomeofthetime;youcanfoolsomepeopleallthetime;butyoucantfoolallthepeopleallthetime這句話沒有幾個詞,反過來,顛過去,似乎在玩排列組合遊戲。語言之靈魂在內容,而文字之美在樸實無華。它之所以流傳後世,正是因為頗具哲理的內容。

第二,人是智能動物,智力得不到滿足時,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外語教學內容,在初期可以是100%的語言信息,0%的百科知識信息。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這個比例可以逐漸變化,到了高級階段,10%~20%的語言信息,80%~90%的百科信息。成人學習者對沒有百科知識的學習材料會感到“智力饑荒”。從前每天讓學生閱讀英文版的雷鋒日記、憶苦思甜故事,學習效果不十分理想,就是因為內容本身對智力構不成挑戰。許國璋先生在世時常說:“光學幾句幹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子,語音好,語調也好,打招呼的那幾句開場白很像個樣子,可是談完天氣之後再也沒有話了,也不能連貫地談論正經的事,既沒有知識,也沒有看法。這樣是學不好語言的。不要總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語言。”轉引自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7-12。許先生曆來主張以知識的力量吸引學生,以內容激勵學生,以智慧的威力征服學生。

在外語本科三、四年級階段都應有以百科知識為單元的教材,例如曆史、文學、文化、環保、財經、法律、保險等等。考試時以內容為準,不以語法為準。從前閱讀理解的試題多為故事,提的問題諸如“是誰殺了瑪麗?”這叫一次性知識,看了之後就忘了。如果考一道題“邁克爾·法拉第(1791—1867)是誰?”該有多大意義!

7教學手段上,走向時代與創新

從簡單的黑板粉筆向多媒體教育技術的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

高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的廣泛使用,給外語教學手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世紀80年代以前,教師強調“精雕細刻”、“點點滴滴”,強調要有象牙雕刻大師那種精神去教外語。這在當時也許必要,但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這種做法就過時了。當時隻能在課堂上聽到幾句英語,現在的外語輸入比比皆是,“保姆”式的教授外語不再時髦了,錄像、多媒體等手段代替了教師的許多勞動,學生的自學機會和資料也非常豐富。這樣,外語教學也有條件講講“投入與產出”了,可以考慮“批量生產”和“規模效益”了。這實際上也是引導學生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師生對話、生本對話逐漸走向自我對話。

8、教學過程上,走向動態與生成。

當教材、測試、課外材料、詞典等都計算機化了的時候,教師也不用過多地過問學生的學習過程,不用把每天的作業布置下去,第二天檢查作業,批改作業……這些都可以用計算機來實現。重要的是教師要把教學目標確定清楚,設計出檢測手段,定期評估,及時反饋。及格不及格,機器上都有記錄。教師再也不用求著學生學習。機器麵前人人平等,鐵麵無私。不及格不畢業,這就叫目標管理。我國的自學考試製度就是典型的目標管理教學,而且辦得頗有成效。

有人會說,我們教師就無用武之地了?不對。實現教學、測試、評估等計算機化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有專門人員設計軟件以外,最重要的是有高水平的教師編寫教學內容和試題等。多媒體教學的質量,一部分取決於計算機軟件,但更多地取決於教學內容本身。軟件相當於運載火箭,教學內容的編寫才是飛船本身。“神舟五號”發入太空的是科學載人飛船還是垃圾,取決於飛船裝置。現在有的外語教學和測試平台不錯,但裏麵的內容欠佳。要麼是教學步驟過繁或過簡,不符合教學原則;要麼是試題設計違反測試理論。

現在的外語教師一定要懂得語言學、外語習得理論、測試理論等,並學會在計算機上優化自己的教學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計算機的軟件成了硬件,教師素質才是真正的“軟件”。

9、教學評價上,走向綜合與發展。

從單一的針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知識性測試向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多樣化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的內容、標準和方式都發生重大變革。從一次性的終結性考試向終結性與形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轉變,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更加注重如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

本研究認為,考慮了以上幾個方麵的外語教學,將是真正理解了其本真的外語教學,也將是追尋了語言意義和價值回歸的外語教學。

二、五項教學要求

“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的要求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麵考慮,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能割裂。

1、運用外語溝通交際。

傳統的外語教學重視單詞、語法規則、動詞的變化、發音及書寫形式等。雖然這些內容十分重要,但是外語教學還應重視社會語言學知識。社會語言學知識指的是語言的社會地位、話語風格,以及“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說”等知識,其中包括一些手勢語和其他非言語交際形式。社會語言學知識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學生隻有既掌握語言知識又掌握社會語言學知識,才能開展語言文化交際活動。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語言學知識進行溝通交際,這是外語教學的核心內容,既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又是外語教學的手段。它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

(1)語言溝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能夠參與對話,提供信息,獲取信息,表情達意,交流看法。

(2)理解詮釋(InterpretiveCommunication):能夠理解並闡釋、翻譯各種話題的書麵和口頭表達。

(3)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Communication):能夠傳達各種話題的概念、信息和觀點給聽者或讀者。

“對話與理解”教學把語言交際能力分為這樣三個方麵,比傳統教學中把語言能力分為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更能真實地反映出語言運用的實際情況。一方麵它從理解和表達的角度關注交際過程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這是語言使用的兩個基本層麵;另一方麵它從人際溝通角度關注交際過程的文化認知和交際策略,這是溝通效果的兩個基本層麵。

2、認同多元語言文化。

外語教學原本就是一種語言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本身就在文化中,文化也在語言中,語言蘊涵著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無論外語教學以何種方式進行,它總是表現為某種形式的文化教學。

那麼應該讓學生了解哪些方麵的文化知識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論題。本文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認識文化:

(1)文化觀念(perspectives):包括含義、態度、價值、觀點等;

(2)文化習俗(practices):包括社會交往方式;

(3)文化產物(products):包括書籍、食品、工具、法律、音樂、遊戲等。

三者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習俗和產物都與觀念相關,並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文化觀念。

基於這種文化內涵及其關係的理解,文化教學包含兩個方麵:

(1)學生應理解目的語文化習俗和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

(2)學生應理解目的語文化產物與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

前者強調文化習俗,後者強調文化產物。兩方麵各有側重,但都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如社會習俗和文化產品出發,將這種現象與更深層的文化觀念聯係起來,從而獲得對目的語文化的感知、認同和理解。這樣來認識文化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使得文化概念及其內部的各種關係更加清晰明朗,同時便於教師把文化教學貫徹到課堂教學之中。

3、融合其他學科內容。

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指采用“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方式進行外語教學。它強調外語與其他學科的聯係,包含兩個方麵:

(1)學生通過外語學習拓展和加強其他學科知識,以求觸類旁通(Makingconnection);

(2)學生通過外語學習獲取信息,並認知不同觀點,以求博聞廣見(Acquiringinformation)。

融合其他學科內容的外語教學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信息之門,豐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生活體驗。雙語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教學,它把外語作為一種教學媒介來傳授其他學科內容,融學科知識與外語學習為一體,因此雙語教學應該得到廣泛的實踐。

雙語教學主要采用“浸入法”。浸入法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教學法。它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掌握學科內容。學生通過掌握符合他們所在年級水平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知識來習得語言技能。浸入法是一種比較成功的外語教學法,它給外語教學界提供了很多的啟示。彭偉強當代國外外語課程變革的經驗及其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2(4):38—43。

為了更充分地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采用浸入法的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地為學生提供可以參考的、比較複雜的語言點,設計一些循序漸進式的語言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同時也逐漸學會使用外語來思考和解決某些學科問題。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使用新獲得的語言技能,教師可以在教學計劃範圍內,從其他學科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話題,讓學生圍繞這些話題去尋找閱讀資料,然後組織他們就所讀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

當外語教學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的時候,外語教學效果要比單純孤立教外語的效果好得多,因為外語教學隻有通過學生使用外語來實施真實的語言交際,才能產生更好的實際效果。

4比較多種文化特性。

通過比較來學習語言和文化,學生可以認識語言的本質特點、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以及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比較多種語言文化特征可以分為比較語言與比較文化:

(1)通過比較母語和目的語,理解語言特點;

(2)通過比較母語和目的語,理解文化觀念。

比較是認知的基本方式,同時母語及其文化背景又是學生認知新語言的起點,所以在外語教學中通過比較來學習,可以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建立起兩種語言的橋梁,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我們知道,文化知識包羅萬象,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可能掌握某一語言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來加深學生對所學外語的理解。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係統地探究某個外語文化專題,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外語的文化特征,並以研究的態度觀察和思考外國文化。如設計一個與外國人交往的文化衝突,讓學生思考和提出解決辦法。他們麵對這些衝突,首先要學會分析、鑒別,然後才能發表見解,提出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