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投資者時常以一個經濟上的假設作為起點,而後在這個完美的設計中選擇股票來巧妙地配合它的假設。巴菲特認為這種做法極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首先,如同沒有人可以預測股市走向一樣,任何人都不可能預測經濟趨勢。其次,如果選擇在特殊經濟環境下才會贏利的股票,你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頻繁交易和投資行為。無論你是否正確預測了經濟趨勢,你的有價證券的價值都將根據下一階段的經濟收益而調整。
而巴菲特認為自己的成功恰恰是與次相反的,他在投資決定做出之前,總先要搞清企業的業務是否簡單而易於理解,它是否有一個成功的運作曆史和它是否有長期良好的發展預期這三個問題。投資者對企業做全麵的分析才能選擇好的企業,也就是選擇“精”的股票。把最能贏利的股票放進自己的口袋,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波得·林奇:從你家附近開始尋找10倍股
林奇的第一筆投資開始於越南戰爭初期,初試身手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的經濟是典型的戰時經濟國家,在越戰期間,林奇所投資的飛虎公司在運輸軍需品穿越太平洋的過程中發了大財。雖然股票這次上漲的原因和彼得林奇最初預計的原因並不一樣。飛虎公司並不是依靠開拓民間的商業市場來獲利的,而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他們發了一筆戰爭財。在臨近美國人類的經濟發展就將會是一場災難。不過不管怎樣,彼得林奇第一次投資股票就大獲全。介入越戰之前,種種透露出來的跡象已使美國股市開始了攀升。彼得林奇所購買的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價格也上倍漲了。戰爭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會有的,如果股票投資者的獲利全部是通過發動戰爭來獲得,並且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命及財產來實現。
對於日常投資來說,林奇建議投資者從生活中尋找投資目標,也就是常說的“從家附近尋找10倍股”。尋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從你家附近開始,其實類似的理論有很多的著名投資人都提出過。通俗來講還是投資你所熟悉的領域和行業。林奇將這個理論闡述為常識投資法。常識投資法就是說普通投資人可以按常識判斷來戰勝股市和共同基金,林奇建議大家對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預測,往往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比如林奇常常特別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每當他們買東西回來,他總要扯上幾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羅琳買加“萊格斯”牌緊身衣,他就發現了一樁大有賺頭的買賣。在他的組織下,麥哲倫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股票,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竟達到原來價格的6倍。林奇的理念是,最好的選股工具是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常識。林奇很自豪的表示,他的很多關於股票的絕妙主意是在逛雜貨鋪,或者和家人朋友閑聊時產生的。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閱讀報紙雜誌,或者收聽廣播得出第一手分析資料,我們身邊就存在各種上市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如果這些產品和服務能夠吸引你,那麼提供它們的上市公司也會進入你的視野。對於大多數沒有行業背景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最容易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費類或與之相關的上市公司股票。
由此可見,能於平凡中見珍奇,在生活中發現投資目標是投資者非常重要的投資途徑。
約翰·博格華:不假思索地投資
投資可以分為兩部分:人才投資和股票投資,作為一個大的公司,這兩個方麵都是缺一不可的。
先鋒集團是指數化投資最先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投資哲學主要體現在謹慎、著眼於長期收益和清楚界定投資目標三個方麵。
先鋒對待投資人才的方式是:非常尊重他,如果其業績3-4年效益不好,公司會與他一起找原因,提高效率;給予員工一定的挑戰,分給其有趣、有意義的工作;先鋒基金有不少員工已是公司25年的合作夥伴。例如,有位基金經理在公司已度過20年歲月,有段時間投資者對業績不滿而要炒掉他,但20年來他創造了180億美元價值,若按短期眼光,他應該被炒,但長期來看,他的投資成功了。總之,我們認為尊重投資者利益首先是尊重人才,構建一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
對於金錢,博格爾認為投資過程不外乎是,找一家有著收益上升趨勢的公司,不管其股票價格如何,統統買進。因此投資政策,就是無論什麼,買進每個都在買的股票;選擇一些著名的、高價發行的股票,即藍籌股。關於找出證券組合裏價值低估股票的想法是讓我們找到活躍並且標準的普通股。他說如果他是個年青人,比方說在投資於401(K),他會毫不猶豫地全買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