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情況都表明,在經濟的持續發展中,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教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因素,雖然教育狀況為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和政治狀況所決定,但教育也對它們產生著影響和作用。在不同的教育水平條件下,會導致不同的經濟發展方針,形成不同的經濟增長過程。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極為密切,農村經濟與農村教育的關係主要表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決定社會對農村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供給能力。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以及人民群眾對農村教育的需求程度,決定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從而對教育教學內容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其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根據湖南統計公報,2007年湖南省在學研究生4.33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9.8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83.06萬人,普通高中生在校生130.73萬人,初中生在校生223.58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444.84萬人,各學曆人口均排在全國中下位置。盡管2007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極大提高,延長到8.4年,但仍低於全國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8.5年。湖南省和全國相比,主要差距是什麼?回顧一下德國、日本的發展史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日兩國可謂一貧如洗,經濟已近崩潰,工業、交通、能源、農業等基礎設施已是一片廢墟,科技人才流落他鄉,科技水平一落千丈,還背負著沉重的戰爭賠款。然而德、日兩國10年以後經濟起飛,30年後就已重新跨人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奇跡背後有一個共性,即兩國都具有較高的國民素質。早在19世紀末,德國的小學入學率就高達99%,在20世紀初,日本的小學普及率也達99%,是當時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兩個國家。而2007年湖南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3%,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41%,提高0.29個百分點。①(①《湖南統計公報》(2007年)。)從這個角度說,可謂是“百年差距”!戰後,日本麵對一片廢墟,仍將義務教育由6年延長到9年,並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資,到20世紀70年代高中在校生增加了65%,大學在校生增加1.9倍,教育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切經濟的、科技的差距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上的差距。我們應該認識到農村經濟、科技的落後隻是表象,根本的還是農村教育的落後、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
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了:勞動者的數量與質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成正比關係;經濟越發展,與教育緊密關聯的生產要素就越增加。知識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的突出特點,其發展水平最終依賴於教育的發展水平,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更加依賴於勞動力質量的提高。而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主要途徑。隻有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力度,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之所在。
二、農村勞動力培訓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適應新形勢發展,在加速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這20字方針,涵蓋了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麵,既強調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強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強調發展農村經濟,又強調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既要求抓好物質文明建設,又強調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這是一個涵蓋經濟發展、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精神文明等全方位內容的係統性工程。以此為標誌,我國農村建設開始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那麼,依靠誰來建設新農村?無疑,廣闊農村大地上的主人——農民尤其是農村勞動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他們勿容置疑地充當了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參與主體,農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1、發展生產力依靠農村勞動力
①《湖南統計公報》(2007年)。
農村是一個包含社會、經濟、自然、文化等豐富內容的綜合體,是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勞動力在作為經濟概念的農村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他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因素,是改造自然的直接生產力,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的高低,進而決定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新農村建設麵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產業結構(發展二、三產業)調整的艱巨任務,產業結構調整意味著就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對勞動力的技術水平要求更高,唯有較高素質的農民才能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也才能根據市場變化適時主動地調整產業產品結構。農民素質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產生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村產業仍以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為主,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新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技術、種植養殖品種層出不窮,農民單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要想發展農村經濟,農民就必須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而要掌握這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就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因此,農民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生產發展。
我國土地資源稀缺,人均可耕地麵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時又人口眾多,而且還將繼續增加,人地關係將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全體人民食物需求,將主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除了國家組織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外,農業技術應用將取決於農民的科學技術素質,高素質的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強,對新技術的反映敏捷,這將加快技術擴散的速度和範圍,新技術對農業的貢獻將極大地提高。另外,高素質農民將形成對農業新技術要素的持續旺盛需求,刺激和誘致農業新技術的研究和發明,增強農村自主創新能力,擴大供給,從而保證農業和農村經濟長期持續發展。
不僅是農業發展依靠農村勞動力,對於工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尤其是隨著農民工的大量出現,農村勞動力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前在許多行業中農民工都起著實質性的支撐作用,他們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不僅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在中國目前農業已經很難成為農民收入增長源泉的條件下,對提高中國農戶家庭收入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①(①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09頁。)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於曆史或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2億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88.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大專以上隻有0.5%。農業部的調查顯示,懂得如何使用農藥的農民不足三分之一。②(②《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實際下降》,《現代教育報》,2006-12-8。)毫無疑問,當前無論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提高科技投入水平,都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夏永祥、盧曉對我國31個省份的農民素質研究結果表明,農民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農民收入的多少。
現代發展經濟學認為,在農業部門各生產要素中,土地等要素作用已經下降,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依靠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世界銀行2005年度《國民財富報告》也表明,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和法製對國民收入提高最為重要。正如舒爾茨指出的: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因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質量的提高和知識的進步。人力資本(humancapital)是指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來提供收入的知識、技能、健康價值的總和,③(③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主要通過教育、健康投資等方式獲得。在各種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中,與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直接相關的是教育投資,包括各級正規教育(學曆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其中,正規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周期長、見效慢,主要適用於農村未成年人;職業(技能)培訓周期短見效快,主要針對農村勞動力(成年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從正規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抓起,但在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新農村建設隻能依靠農村現有勞動力,因此,提高農村現有勞動力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就成了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為此,國家“十一五”規劃指出,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中發[2006]1號)也明確提出,要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