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時代背景(1)(2 / 3)

——提高了農村生活水平。隨著農村勞力外出增加,農戶收入不斷增長,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許多外出務工農民家庭購置了家用電器,建起了樓房,購買了手機、摩托車,裝上了電話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顯提高。新晃縣魚市鎮大壩河村116戶435人,其中,勞動力251人。近幾年來,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為130餘人,占到全村勞動力的52%,全村每年的務工純收入達到了62.4萬元。務工收入在保障其家庭就醫、就學外,主要用來改善生活條件。該村的手機、電話入戶率為69%,彩電入戶率為85%,冰箱入戶率為20%,摩托車人戶率為27%,95%的戶用上了管道水,新修樓房41戶占到全村的35%。①(①彭鳳鳴,《懷化新晃落後山區勞動力外出的喜與憂》,湖南經濟網,2007-09-25。)

——拉動了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麵是勞務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麵是近幾年中央加大惠農政策力度,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農民收入在逐年穩步提高,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45.89元,比2001年增加1481.9元,平均增長速度為5.3%。②(②《湖南省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分析》,湖南統計網,2008-07-28)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意味著一個新的消費群體的形成,應該看到,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在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時,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就能夠拉動。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村通”的逐步實現,城鄉交通大為通暢,信息更為發達,這些也為消費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力度大大加大,這些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麵臨著兩個大的變化,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級技工。就需求而言,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人是生產力中的主導因素,和其它生產要素相比,勞動力素質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而供應方麵,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通過培訓教育使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便能讓需求與供應達到很好的結合點。湖南作為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村勞動力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但是現在結構性的矛盾開始凸現,農村勞動力素質還不適應現在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因此,目前,培訓農村勞動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技能,增進他們應對現代社會的能力,讓他們盡早掌握專業技能,增加他們的財產性收入,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目前十分必要。

3、教育投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傳統的經濟普遍強調物力資本的作用,認為機器、設備、廠房、資金等物力資本的存量規模尤其是積累快慢,是促進或限製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強調物質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而忽視了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的出現顛覆了這一傳統認識,他斷言: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性生產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英國經濟學家哈比森(F.H.Harbison)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資本和自然資源是被動的生產要素:人是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政治組織並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主動力量。顯而易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識,就不能發展任何別的東西。

舒爾茨的觀點震動了經濟學界,影響日益深遠。有專家認為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與知識經濟思想同出一源,學習和研究人力資本理論對於深刻認識和理解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大有助益。為什麼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學者們運用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是這樣解釋的:第一,一國人力資本的存量越大越可能導致人均產出或勞動率的提高;第二,人力資本本身具有收益遞增的重要特征;第三,人力資本會導致其他物力資本生產效率的改善。

教育作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通過內部作用和外溢作用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進一步支持教育的發展,從而進入良性循環。教育作為對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一方麵通過“內部化”(internality)作用(即直接提高人力資源質量,激發技術進步和創新)來推動經濟的增長。這就是盧卡(Lucas,R.E,1988)所定義的教育的內部作用——“個人的人力資本對其生產力的作用”。另一方麵,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突出地表現在教育的“外溢作用”(externality),它通過提高諸生產要素的品質,改善經濟社會環境,從而使經濟活動具有更高的效率,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哈夫曼和沃爾夫(Haveman.R.H.&B.L.Wolfe,1984)將教育的這種“外溢作用”歸納為以下若幹方麵:①促進技術進步與傳播;②提高社會和諧程度;③提高消費者的選擇效率,提高勞動力市場雙向選擇的效率;④婚姻選擇更有效率,降低生育率,改善教育者本人及配偶和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提高子女的認識能力,受教育的程度,未來收入等品質;⑤提高家庭內部勞務生產的生產率;⑥提高儲蓄率等。我國學者蔡增正(1999)運用菲德用以估計出口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模型(Feder.G,1983),將教育的全部外溢作用模型化,對低收入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分別估計了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果表明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是巨大而具實質性的。

隨著一國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教育的發展,一方麵將推動農業的科技研究開發和生產,從而提供適宜於本國資源或要素稟賦條件的現代農業投入品;另一方麵教育的發展將使新型農民增加對新要素投入品的需求。正如舒爾茨(Schultz,T.W,1987)所言,受過良好教育的農民“一旦有了投資機會和有效的刺激,將會點石成金”。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還將有利於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有效轉移;使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成為可能。

可以看出,在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中,諸多經濟學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強調知識、知識進展、知識積累以及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們知識,無論是知識存量的積累,還是智力的創新或者人力資本的積累無不依賴於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它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根本動力。①(①葉茂林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6—28頁。)教育投資不同於其他投資,它往往集消費與投資於一體。它是今日的消費和長遠的投資;是明顯的消費和潛在的投資;是直接的消費又是間接的生產性投資。教育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助動器。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往往是通過提高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使人力資本增值而實現的。英國經濟學家瑟爾瓦爾曾經把人力資本係數引入生產的增加對產出和增長的作用。結果表明,隻要人力資本增加,必然使實際勞動供給增加,而實際勞動供給增加,必然帶動經濟的增長。舒爾茨曾經用投資收益率的分析方法計算出美國1909—1929年間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教育的兩倍;而且1929年—1957年間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超過了物質資本的貢獻,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20%—31%;1960—1980年教育給經濟帶來的增長略低於1929—1957年的比例。可以看出,在經濟發展的前期,物質增長對經濟的貢獻大,而在中期,經濟增長主要是人力資本推動的。就目前來看,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稀缺、資金緊張,但工業已有一定基礎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教育、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本,將是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

舒爾茨認為,在現代生產條件下,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大於物質資本投資的作用。投資於教育的每一美元所產生的國民收入,要大於投資於水壩、公路、工廠和其他有形資本商品的每一美元所產生的國民收入。在美國,國民收入的1/5來自物質資本,即財產;4/5來自人力資本。重視教育投資是現代經濟中最突出的特征。舒爾茨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美國1929—1957年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做了計算,其結論是:物質資本賺回利潤增加3.5倍,而教育投資所增加的利潤竟達7.5倍。初等教育的收益率為35%,中等教育為10%,高等教育為11%,加權平均後平均收益率17.3%,占國民收入增加額的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