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湖南省汝城縣出台了《汝城縣義務教育階段推行集中辦學總體規劃》,並根據《總體規劃》編製年度實施方案。按照“積極穩妥”和“充分考慮學生安全與辦學效益”的原則,明確了兩個“無條件”,即凡是存在D級危房的村級小學,無條件撤並;凡是學生數低於標準數的村級小學,無條件撤並(2005年學校學生人數標準為30人,2006年為100人,2007年為200人)。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積極探索“一鄉一校”、“一鄉兩校”、“片辦初中”、“片辦小學”的辦學模式,狠抓學校布局調整。通過撤銷、合並規模小、效益低的鄉鎮初中、村級小學及教學點,使全縣農村中小學初步實現了規模辦學。
2、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的成效
對農村中小學進行調整是目前我國農村教育資源整合中最為常見的方式。通過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改分散辦學為集中辦學,農村中小學布局趨於合理,集中資源辦學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的優勢已在各地顯現。
——各地教育資源整合的進展
①桂陽縣近幾年采取“撤、並、靠”的辦法整合了135所辦學規模小、辦學效益差的中小學。目前,該縣85%的中心校和90%的中學建成了多媒體電教室,全縣80多所中學、中心完小和村小成為市級校園文化建設樣板學校,有11所學校建成了“四個中心”即電子備課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①((①桂陽縣:《盤活教育資源辦節約型教育來源》:郴州教信息網,2006-10-30。))
②邵東縣在2002年即出台《邵東縣學校布局調整的五年規劃》,根據規劃,2004年和2005年,撤並了5年初中、17所小學和8個教學點。全縣的學校由2001年的441所減至2006的379所,5年共撤並學校62所。縣教育局對撤並後學校的人員編製、經費投入、教學設備配置等方麵都給予了政策傾斜,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了辦學效益。同時,積極穩妥處置閑置校產校舍,將處置閑置校產校舍的全部收益都用於學校危房改造和辦學條件改善;不能處置的,用作發展農村幼兒教育和職業教育。②(②艾方毅,《切實履行政府職責確保教育優先發展,邵東縣人民政府》,2006-4-12。)③永順縣自1995年以來共調減學校150多所(1995全縣共中小學校620所),一批布局不合理、辦學效益低下的中小學校被撤並,鄉鄉辦初中、村村辦小學的格局被打破。2004年度減少各類學校31所,目前,小學校均規模達113人,初中校均規模達775人,高中校均規模達1097人,全縣辦學規模在千人以上的中小學達15所。①(①邱毅,《永順縣中小學校布局亟待調整》,湖南省統計局,2005-8-8。)永順縣還進一步加大布局調整的步伐,計劃從2004至2007年,全縣中小學數由441所調整到353所,減少88所,其中,獨立初中減少1所,九年一貫製學校減少8所,小學減少79所。到2007年,小學校均規模達到143人,比3年前增加30人;初中校均規模達至1081人,比3年前增加306人;高中校均規模達到2252人,比3年前增加1055人。②(②邱毅,《永順縣中小學校布局亟待調整》,湖南省統計局,2005-8-8。)
④祁東縣自第二輪中小學布局調整以來,通過撤、並、合的方式,不斷推進高中縣城化、初中集鎮化、小學聯校化的學校布局“三化”進程,加大了學校布局調整的力度。2003—2005年,全縣共撤並高中3所,初中13所,小學77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資源。在調整學校布局過程中,中小學危房得到大規模改造,校舍建設普遍上了一個新台階。2003年、2004年,全縣多方籌措教育建設經費2300萬元,新增或改擴建校舍麵積6.6萬平方米。2005年,全縣共落實44個危改項目計33079平方米改造任務。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添置更新力度逐步加大,2003—2005年,全縣新增現代教學儀器價值近2000萬元。縣城普(職)高學校均建成並開通了校園網,中心小學以上學校都配備了電腦室,全縣基本普及了電化教學,辦學條件實現了曆史性跨越。中小學布局調整以後,資源效益、管理水平及師資素質明顯提高,教學質量穩步攀升。③(③曾靜,《中小學布局調整要符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關於我縣中小學布局調整的調查與思考》,http://www.qdxw.com.cn/view.aspid=7639祁東新聞網)。)
——教育資源整合產生的積極作用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是我國近年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這是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必然要求,對於提升我國農村教育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湘西自治州為例,由於布局調整的實施,進一步整合了農村教育資源,學校布局正從分散走向集中,學校規模逐漸加大,農村寄宿製學校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的優越性十分明顯:①(①《實施“9+2”教育模式加快“退人還山”進程——湘西退人還山試點山區教育模式研究子課題》,湘西教育教學信息網2006-5-16。)
一是有利於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保障農村學生人人享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權利。過去,我們對減輕農民負擔十分重視,但是,對廣大農民強烈希望子女接受到優質教育服務的願望重視不夠。古丈縣雙溪鄉洞上村的村民,在試點改革前舍近求遠,將孩子全部送到城關小學讀書,沒有一名學生在本鄉內小學上學。2006年春季,該村村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對比,對本鄉寄宿製小學有了信心,紛紛將孩子轉回來。雙溪鄉寄宿製小學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轉入學生多於轉出學生的局麵。而且據這些家長反映,在城裏走讀時,為了不讓自己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城裏孩子能夠承受的像課間餐、校服等服務性收費項目,家長也隻有咬著牙交。如今回鄉寄宿,經濟負擔還減輕了不少。
二是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以烏鴉鄉為例。該鄉是龍山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鄉,全鄉6個行政村共4800多人散居於群山之中。2000年,該鄉還有8所學校,其中1所九年製學校,7所村小。教育行政部門對全鄉學校有計劃地進行了布局調整,到2002年全鄉僅剩下一所九年製寄宿學校,率先在全州實現寄宿製集中辦學。集中辦學後,其優勢不斷顯現出來:入學率上升,近三年都達到了99.8%以上;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全鄉14名代課教師被辭退,一年節約代課金2.8萬元;師生整體素質和學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全鄉教師學曆合格率達100%,學校很快由二類校升為一類校,並在全縣教學質量抽考中獲得同類學校第一名;以前該鄉學生會流失到鄰近的桑植縣和湖北省去,如今桑植、湖北每年有30多名學生來該鄉求學。究其原因,集中辦學便於學校加強管理和整體提升教師素質。學生、教師、資產與資源的集中,促使農村學校必須深化學校管理改革,完善管理規章製度,明確各類人員職責,加速農村學校由粗放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的轉化進程。各試點校根據各自實際製定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製度與方案,使全體教師能夠參與到有計劃的、係統的專業學習和教研能力培養工作中來,長此以往教師的業務水平與能力必然得到明顯提高。村小教師集中到中心學校後,教師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融入集體之中,增加了與同事交流溝通和相互學習的機會。而且其生活和工作條件得到相對改善,身心健康得到進一步保障。
三是有利於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全麵提升學生素質。實施集中辦學後,各試點校開齊開足各學科課程,小學一年級就全部開設了音體美等課程,三年級以上均開設了英語課,五年級以上開設了信息技術課,做上了整齊劃一的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學生在校時間增加,使學生課餘參加興趣小組培養個性特長成為可能,使學生利用學校藏書培養閱讀習慣成為可能,使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剛寄宿時啥也不會,寄宿不久就變得能幹起來:自己刷牙、洗臉、洗腳、係鞋帶、整理、洗碗……有了“講衛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一些孩子還會將這些好習慣帶回去,影響家人。如永順縣和平鄉一位老人到校反映:孫子回到家,每天起床後,都要檢查大人是否整理了鋪蓋,還要全家人都用牙刷刷牙。
四是有利於減少國家投入,減輕財政壓力,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雖然國家不斷加大了對農村及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於貧困山區農村基礎教育的底子太薄,資源缺口過大,一時無法完全解決。而與此同時,當前農村教育資源又存在著相當驚人的浪費現象。一種是投入上的浪費:如一些好心的單位和個人,為一所隻剩下幾個學生的村小投入十幾萬二十萬元建校舍。如果將這些錢直接用於救助學生,這些孩子念完初中的生活費都綽綽有餘了。試想,當前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校基礎設施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建設每一所小學,包括中心完小和每一所村小,使其達到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其投入資金將遠遠大於目前集中辦學的資金投入。還有一種是使用上的浪費:如教師的使用,為一所隻有幾個學生的學校安排1名教師,無法開齊課程,學生、家長不滿意,按師生比算,這1個教師也已嚴重超編了。每個鄉鎮集中財力建設好一所寄宿製小學和初中,實現全鄉鎮的全部學生集中就讀後,不僅滿足了農民對教育的需求,而且提升了農村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①(①《實施“9+2”教育模式加快“退人還山”進程——湘西退人還山試點山區教育模式研究子課題》,湘西教育教學信息網,2006-05-16。)
3、教育資源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客觀現實要求。這種在調整農村教育布局方麵的嚐試,的確有比較明顯的成效,為我們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實行的這種教育資源整合模式雖然在節約教育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方麵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它隻是在布局上進行調整,模式過於單一,缺乏特殊條件下的靈活性。如果不適合當地的情況,或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這種單一撤並的整合模式便會暴露出許多弊端,甚至會弄巧成拙。②(②葉宏,柳波:《評析我國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現狀》,《湖南論壇》2005年第2期。)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地區的政府不能科學、合理、因地製宜地執行調整政策,盲目地撤並和減縮當地農村中小學校,凸現出許多新的問題。
——學生身心受到影響。一些農村中小學校學生上學路途較遠,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由於一些鄉鎮沒有充分考慮到本地的生源分布和交通環境等問題,盲目將學生集中到鄉鎮的中心學校或村聯校,使得少數農村中小學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裏甚至二三十裏崎嶇的山路到鄉鎮中心學校或聯校上學,人身安全受到影響。在一些寄宿製學校,尤其是十歲左右的兒童,不僅缺乏生活自理、自控能力,更需要父母的深切關愛和精心照料,但學校顯然難以擔此重任。因此,在這樣環境中孩子們的身心極易出現問題,這都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影響。
——家長負擔加重。考慮到孩子上學路途的艱辛和安全,有的農村家長隻能讓孩子搭車上學並在外解決午餐,這樣就不得不額外增加了一筆交通費和午餐費的開支。還有許多家長迫於孩子上學路途遠,隻能選擇讓孩子在學校寄宿。盡管學校盡量降低學生的住宿費用,但要為孩子置辦住宿設備,加上夥食費等,仍不是一筆小數目。特別是對於一些家境一般的農民來說,這是一項不輕的經濟負擔。此外,孩子寄宿後,一些原本孩子可以幫忙做的農活和家務都得由家長承擔,導致家庭經濟、生活負擔加重。
——農村中心學校壓力集中。自2002年農村教育管理體製改變為“以縣為主”後,學校經費更為窘迫,由於資金有限,一些合並後的農村寄宿製學校,學生增多,辦學規模擴大,由於缺乏這方麵的管理經驗,有些學校出現管理混亂,製約了學校的發展。而經費的短缺導致學校條件十分簡陋,一間寢室要擠六七個、甚至十多個學生,一些學校即使能夠勉強提供寄宿,後勤配套設施也難以到位,一些學校受資金限製無力配齊配全食堂、廁所等基本設施,學生的安全、衛生、醫療、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學生寄宿的基本要求難以得到滿足。
——教師壓力變大。合並後學校班額增加,教師工作加重,教育質量難以得到提高。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原意是通過合理合並,提高中心學校或聯校的辦學質量。但是一些調整後的中心學校或聯校的教育質量沒有得到較好的提升,反而因為學校學生人數陡然增加,造成教師教學壓力過大等問題,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目前,一些合並後的中心小學班額大多在60人以上。如果按照標準班編班,則會出現校舍緊缺、教師編製不足等問題。農村學校公用經費短缺,維持學校運轉尚且不易,更不用說進行校舍建設、後勤配套、師資提高等。班額的陡增不僅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同時也加大了教師的心理壓力。①(①曾靜:《中小學布局調整要符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關於我縣中小學布局調整的調查與思考》,祁東新聞網,http://www.qdxw.com.cn/view.aspid=7639。)
——閑置校產荒廢。學校撤並的主要目的在於節約教育資源,盡可能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但實際上,由於農村中小學被撤並以及小學高年級劃入鄉中心小學,導致農村原有的大量校舍及其他教學設施不能充分利用或被完全廢棄。這使意在節約教育資源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造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浪費。目前,大部分鄉鎮撤並後閑置的學校資產,優先用於發展學前教育及農民技術教育,確需置換變賣的,也經縣教育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置換變賣所得,全部用於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但有少數學校,由於當地鎮村幹部從局部和個人利益出發,把一些校舍用於非教育方麵的用途,有些幹脆長期閑置。②(②同上。)無疑,閑置時間越長,校舍損壞越重,處置難度越大。同時對於閑置校產的歸屬等問題引起糾紛,在一些地方還產生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現代教育經濟學研究已充分揭示了學校布局和規模對教育成本和效率的重要影響。中國農村教育資源狀況改善關鍵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範圍內,如何根據農村各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整合模式,以實現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與高效,達到優化教育結構的目的。義務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己任注重教育的普及性、全體性和義務性。因此,學校的設置應充分考慮人口分布密度,實行就近入學。在農村地區,就不得不考慮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及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等生存特征對學校布局和規模的影響。因此,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必須從廣大農村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環境出發,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的人口變化趨勢、經濟發展狀況,遵循教育規律,因地製宜地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在兒童就近入學和適度規模之間尋求動態性平衡。而對於如何對待閑置教育資源,應該理清其與農村教育、農村的關係,謹慎對待,小心處理,充分調動和利用其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閑置教育資源的處置
公共教育資源就是指各級政府用於教育的經費、設施,以及教師、校長等人力資源和學校曆史傳統、校風等無形資源的總和。由於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政府教育經費十分有限,公共教育資源短缺成了一個長期而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農村,這一問題更為普遍和突出。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的調整,在教育資源整合初顯成效的同時,在農村出現了公共教育資源嚴重匱乏與部分教育資源又被閑置的矛盾現象。
1、閑置教育資源的處置方式
為避免由於布局調整帶來的教育資源閑置,各地根據具體的情況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處置方式,主要包括:
——有償轉讓。這是目前處置閑置教育資源的比較普遍的方式。對於合並後閑置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大量的村小校舍,許多地方采取了轉讓的方式讓其繼續為當地農民服務,一般是村小校舍轉作村部或民辦幼兒園,以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幼兒教育發展。像衡山縣白果鎮同興村村小,2001年就被合並,村內中小學生全部並入位於鎮上的教學條件更好的白果鎮小學就讀,閑置的村小是一幢看起來還很嶄新的三層教學樓,經過簡單改裝成為村部。許多地方原來設想通過有償轉讓的方式,像永順縣和平鄉還以鄉人大主席團決議形式,通過了以上設想。同時設想將所收資金用於中心學校尤其是寄宿製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從而加快學校發展。但在實際執行中,效果很不理想,一部分村小改作村部的,由於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村委會根本無錢付給學校。改辦村級民辦幼兒園的,也由於收益很低,基本付不出租金。①(①《實施“9+2”教育模式加快“退人還山”進程——湘西退人還山試點山區教育模式研究子課題》,湘西教育教學信息網200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