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農村教育體製,規劃農民終身教育基地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就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村人口降到10%,目前隻有6%左右,並存在兼業化的趨勢。對此,日本政府積極采取以培育職業農民為突破口的應對措施,現已經建立起了完備的農業教育體係,包括農業高校、農業短期大學、農林水產省農民學院、道府縣農業職業學校、民間進修培訓機構和就農準備校等,這些院校為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職業農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農民學院由農林水產省負責管理,農林水產省還向47所地區級的農民學院提供管理指導和財政補貼。國家農民學院的學製為3年,地區級農民學院的學製為2年。許多地區級的農民學院除正規的2年製課程外,還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短期培訓。近年來,這種培訓性質的教育已逐漸被規劃為農民終身教育基地。
除了由國家或機關政府設立的以實施學曆性教育(如農民學院)和非學曆性(如各種職業與技術培訓)的公營教育機構外,日本政府還積極鼓勵私人成為舉辦農民教育的主體。具有頒發資格證書的私立農民學院在日本有3家,即“日本農業實踐學院”、“八嶽中心農民學院”和“鯉淵農業學院”,它們分別以嚴格的實踐教學、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先進的科研示範成為日本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領導人才的基地。這些學院培養未來農民人才一般為3年製課程,為政府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為4年製課程。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由農業職業大學和農業高中完成,各地方都道府縣(省一級)除綜合大學農學院外,都設立1~2所農業職業大學(專科)和1~3所農業職業高中,有的普通高中也開設農業課程。農業職業教育由文部省和地方政府農林局共同負責提供體製和經費保障。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者再教育工作,對經營較好的農戶繼承者多送到縣級的農業大學深造,對“認定農業者”即經營一般卻熱心農業,有發展前途的年輕農戶,給以重點關注,技術員指導到戶,並可獲得國家的低息貸款(年利2.1%)援助。
3、擴大農協文化教育功能,引導農民樹立現代農業價值觀
日本農協(農業協同合作社)在農村中擁有相當大的力量,全國農民幾乎全部是它的成員,其組織機構和活動遍及農村各個角落,其經費支出受政府財政上的支持。作為一個社會組織,農協一方麵代表著農民、農村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麵,也是政府政策的有力執行機構和準公共機構。70年代以來,經過政府和工作人員的不斷普及努力,農協的業務領域以飛快的速度擴展,其在推廣農業現代技術、普及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麵的擔當功能也日益突顯。從農業經營目標診斷、農業經營類型選擇、土壤的科學利用、有機農產品生產者的培育等農業經營領域到成員農戶的健康指導、家庭理財、社會理念教育等農村生活領域,對塑造新型現代化農民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農協對農戶的指導業務不以贏利賺錢為目的,因此,不能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但是,指導成員農戶的農業經營和生活,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改變他們的意識,樹立適應成熟化社會和開放經濟所需的新農村價值觀對於提高農業經營和生活的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提升農業教師執教能力,確保農民專業化教育順利實施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業教師崗前和在崗培訓,規定申請人在成為農業教師之前必須取得由地方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表明其已具備了農業教師應有的水平和資質。教師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類。在崗培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教育部門負責,另一類則由農業漁業林業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從新、舊教師兩個層麵分別開展有關的培訓活動。新教師在工作的第一年需要接受一係列的校內和校外培訓。校內培訓采取老教師幫、扶、帶的辦法,新教師要定期向指導教師報告自己聽課的心得體會、自己的教學情況和教學方法,並及時得到老教師的指點和幫助。校外培訓主要是參加由所在地教研機構組織的教學研討會和各種講座。一般一個地區每年有10次這樣的活動,每次為3~4個小時,為新教師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創造條件。在完成以上所有培訓之後,新教師須向區教育委員會提供一份培訓總結報告。老教師提高培訓一般由區政府教育部門組織,培訓根據不同的目標分為幾類,培訓的內容多集中在每年1次的技術培訓上。其形式可分為三種:職業教育帶頭人培訓,約50~100人參加;職業學校教師新技術培訓,約40人參加;信息處理培訓,約50~60人參加。農業林業漁業部門主要負責對農民學院教師的培訓。培訓分為三類,一是新教師培訓;二是課程設計者培訓;三是農場管理教師的培訓。通過這些培訓,教師不但可以深入理解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及教材,而且能夠獲得基礎的和實踐性的教學知識和方法。
5、推進網絡式教育聯係,形成立體互通式學校農業教育體係
進入21世紀,日本農業勞動力為310萬,僅占勞動力總數的3.6%,並以每年0.2%的速度減少,農村的過疏化和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普及高機械化操作,以質量取勝將成為日本農業發展的必選途徑,日本的農業教育也將以培養高質量的農業勞動者為直接目標。因此,日本政府在對農民專業人才的培育上已開始著眼於未來,從中小學教育人手,在小學與農業相關的內容是作為社會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來講解的,每年級的授課時間在100個學時以上;初中階段農業相關知識作為社會學中的一門選修課進行教授,每周兩個學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中階段有關農業知識的教授主要通過《生命與家庭》的社會學選修課程的部分內容來完成,占所有教學時數的5%。
除此之外,日本還設有獨立建製的中等農業學校,目前全國有180多所。為了刺激學生的入學率,政府出台了一項新政策,允許學生入學采用推薦和書麵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從而為更多的人提供學習農業知識的機會。文部省也正在實施一項名為“綜合職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使得學生能自由選擇他們喜愛的科目,以此吸引更多學生來中等農業學校學習。
目前日本的4年製本科大學有604所,其中國立大學99所,公立大學61所,私立大學444所。設有農學部的大學有52所,內含農學類學部60個。其中國立34所,內含農學類學部40所,公立6所,私立12所。對私立學校的農業專業,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這些大學為日本社會培養了大批精通農業技術、重視農業、致力於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人才。
通過以上立體式的農業人才培育,讓在小學階段就對農業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初中階段繼續接受教育,初中畢業後可選擇高中再教育或職業中專教育,高中畢業生可以選擇大學對接教育,實現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依次傳遞,從而確立了互通式的立體型農村教育體係。
6、注重青年農民培訓,構建新的農村價值體係
雖然”造村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農業從業人口減少和農村老齡化的問題依然突出。針對農村青年不安心務農,政府和各界人士更為重視青年農民即農業後繼者的教育問題。全日本有53個縣建立營農大學校(包括部分農民進修所),招收高中畢業、實踐一年以上青年學習二三年。辦學經費國家負擔2/3,縣裏負擔1/3。全日本還有農業改良普及所611個,普及員1.2萬多人,其中技術改良普及員1萬人,生活改善普及員2000多人。以農業改良普及所為中心對農民進行季節性進修製度,一般三年畢業,內容有新技術推廣、增進農民健康長壽和對農業後繼培養等等。
日本的農業高等學校教育相當於我國的農業職業高中,培訓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培養方向是應用型農業人才,這是青年農民培訓的重要渠道之一。就農準備校教育是對城市在職人員或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行的短期農業技術知識轉崗教育,這也是新規就農者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新規就農者在接受以上相關的教育培訓之後,還須根據需要到當地具備農業指導士資格的農民家中接受培訓。
9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心高漲,日本政府對農村多方麵的價值進行了重新評估,認為農村不僅是為生產而存在的社會空間,也是環境保護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城市居民的防災空間和教育場所、曆史文化遺產和景觀的遺存空間,從環境保護、生命、生活的安全性的視點出發,需要構建新的農村價值體係。在這一背景下,加快培養具有正確農業觀和糧食觀,具備農業現代技術、掌握現代管理和信息技術應用,能促進農業生產和自然生態係統和諧發展的職業化新型農民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要。
通過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國際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歐美老牌發達國家,還是近鄰日本、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對於農村勞動力培訓都十分注重。而由於各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背景的差異,農村勞動力培訓呈現出不同的模式,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色,像歐美國家規範的教育立法保障製度、嚴格的農民準人製度,日韓在經濟低潮時期通過農民培訓推進和促進農村建設等等。此外,這些國家農村勞動力培訓還具有不可忽視的共性,即都十分重視農民培訓的體係建設,把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體係,注重發揮教育的綜合力量,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這些經驗對於今天解決我國新農村建設中人力資源匱乏、對於避免城鄉教育資源整合中農村教育資源潛在性浪費,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