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4日晚上,新浪網總裁汪延接受一位記者專訪時如此描述這樁事件:“與陽光的談判時間很短,但雙方都有很大熱情,因為雙方都看到了有很好的互補的地方。”與外界分析不同的是,汪延直言了並購案的性質:“新浪入股收購了陽光。”
在此之前,新浪對外的官方說法一直是“雙方進行了有效合作”。但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新浪的股權變動上,因為在股權變動後,陽光除了獲得800萬美元外,還將最多擁有“新浪”16%的股份,成了最大股東,原新浪大股東“四通電子”所持股份被攤薄至8%左右,一切似乎顯示“陽光”是最大贏家。
而事實上,另一個連環套是:“新浪”同時也成為陽光的最大股東。陽光文化2000年收購良記建築公司“借殼上市”後,其股權結構是:最大股東為楊瀾,其餘大股東顏貴國、陸宇經及所代表機構持股分別為11.13%、3.82%,公眾股東持股25%出頭。新浪進入陽光後,股份多達29%,楊瀾手中隻有陽光文化10.97%股份,其餘股東股份更少。
因此,表麵上看是雙方交叉持股,互相成了對方的最大股東,合而不並,恰如其分地保護了彼此的尊嚴。但實際上由於新浪在陽光中的股份遠多於陽光在新浪的股份,因此,新浪占了主導地位。
一位“新浪”的高層管理人員說,之所以不擔心楊瀾成為新浪的最大股東,是因為新浪的董事會結構中並不是最大股東就能說了算,其他兩至三個股東聯合起來說話權有可能就會大於最大股東。
此外,對“新浪”來說,楊瀾的進入填補了新浪的“偶像空缺”。
在雙方確認的新聞稿中,首次使用了“中文媒體和網絡服務公司新浪網”的字眼。“網絡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媒體”,“新浪”高層不再像以前那樣諱言自己是一個媒體。對於與陽光的“合作”,汪延的說法是:“新浪要向跨媒體轉型。”這種新的模式是互聯網加衛星電視。這樣,在經曆一係列合作後,“新浪”終於找到了“後王誌東時代”的新特征——跨媒體概念。另一方麵,中國互聯網產業還處於“需要偶像”的階段,而在王誌東離開以後,楊瀾和吳征夫婦的影響力,似乎可以填補新浪的“偶像空缺”。
新浪與陽光的“合作”很容易使人想起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合並。美國在線在其頂峰時期就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說明它具有遠見卓識。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跨媒體聯合成了新浪學習的榜樣。
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的一個結合點就是做家庭寬帶,即利用美國在線連接千家萬戶的優勢,以時代華納的內容提供服務,而最終每個家庭為此服務交納的費用足以使它們盆滿缽滿。
新浪與陽光文化兩家公司依然各自獨立運營,陽光和新浪的經營層幾乎沒什麼變化,楊瀾繼續擔任陽光集團主席,而新浪方的茅道林、汪延都繼續現職。
但楊瀾否認了新浪收購陽光,同時也否認了陽光收購新浪,她對外界宣稱陽光與新浪的關係是合作夥伴關係,誰也沒有收購誰,並購並不等於收購。
但是此時外界對“陽光新浪事件”不依不饒,認為陽光文化和新浪網這樣做是在這個互聯網的冬天“相依為命”,“互相取暖”。
陽光文化聲明,對外界“取暖”、“相依為命”的評論表示不滿,認為與新浪並購是打造一個跨媒體的戰艦,為網絡業指出新的發展方向。
楊瀾認為這次並購不是互聯網的冬天中兩家現狀欠佳的公司某種圖存自救的行為,倒恰恰是“冬天裏的一把火”。楊瀾是這樣看待“陽光新浪事件”的,她認為,這一事件發生在全球經濟已露衰退端倪之際,很多人士可能認為這不過是兩家相互“取暖”。產生以上想法的背景是對陽光文化經營策略不了解。互聯網正遭受自產生以來前所未有的迷惑,但不可否認網絡已經成為城市知識青年的主流媒體,業內外人士無不在探索使其重新獲得發展的思路。陽光與新浪的合並,楊瀾認為這正是“冬天裏的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