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莎涅爾關閉了她的服裝店,結束了事業上的鼎盛時期。死而複生的契機是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的六七年間,莎涅爾的好友以及昔日的戀人相繼辭世,她沒有老伴,沒有兒女,感到孤寂。
這一時期,世界服裝經曆了一個大發展,設計新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莎涅爾孤傲的心上隱隱地有幾分不安:難道她真的落伍了?
1953年自尊自信的莎涅爾向輿論界宣布:她要舉辦一個作品展覽,她要重振莎涅爾服裝店。
輿論界為之嘩然:“她已經71歲了,還要複出?”“一個7旬老婦再度投入競爭,無異走上拳擊台,把自己置於死地。”
莎涅爾在人們的紛紛議論中打回服裝界。然而,今非昔比,巴黎人的口味變了,莎涅爾雖然推出了一些以粗花呢為麵料的、色調明快的新款式服裝,但沒有獲得她預想中的成功,批評界還不時對她的設計進行挑剔。
有趣的是,當巴黎人的興趣轉向大西洋彼岸時,美國人卻瘋狂地愛上了莎涅爾的服裝。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美國評論界為她的作品喝彩,美國購物者大批湧到巴黎購買“莎涅爾裝”。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和好萊塢的女影星,都以穿“莎涅爾裝”為榮,全美婦女群起效仿。紐約的歌劇院根據莎涅爾的生平事跡編了一出輕歌劇。
這一切,使莎涅爾在受到巴黎冷落之後重新感到溫暖,得到了心靈的慰藉。她說:“我死去過,而在紐約的舞台上,我又複活了。”
莎涅爾活到88歲。至死,她還是美麗安詳的。美國一名時裝記者采訪了8旬高齡的莎涅爾之後寫道:“你不覺得你麵對一位老人,她的風采完全把你吸引住了。”
莎涅爾正是憑借著她堅持不懈的拓荒精神,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穿戴習慣,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這對任何一個女性來說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4.
求變就是求贏,多變的女人能賺錢
如果你作為女人而不幸的話,那就是社會家庭對你的種種限製和束縛,哪個女人打破了套在身上的枷鎖,哪個女人就會擁有自我的本色。求變就是贏,對女人來說,永遠是真理。女人賺錢,首先要封殺來自各界的幹擾和阻力。
你經常觀察小孩子玩遊戲嗎?如果有,你就會發現,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線、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大多數小孩不喜歡受人限製,不喜歡千篇一律,喜歡不停地創新、再創新。
絕大多數人寧願相信,遵守既定規則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則,如果人人都想要打破規矩,豈不是天下大亂?然而,管理專家強調,這隻是一種鼓勵突破思考的方法,讓你更確準、有效地達到目標。換句話說:“要打破的是規則,而不是法律。”
通常情況下,具有突破性思考特征的人,他們和舊式的行業規則格格不入,對每件事都產生質疑,不喜歡墨守成規,偏愛自由遊蕩。這也是為什麼說“最具突破思考力的是小孩子”的最好理由。
你應該相信一件事,當愈多的人說“不”的時候,就是必須改變的時候。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而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你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給他看!
有許多人的潛力,都是被後天的環境框死的。但是聰明的女人做生意就能夠打破這種傳統,畢加索的女兒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畫家的嬌女,繼承了大筆的遺產。然而,使她名聞世界的卻是:在衣飾和珠寶方麵,她有超人的藝術才華,她經營的香水生意興隆。
畫家的後代並不一定是畫家。不是嗎?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女兒在繪畫上並沒有什麼天賦,隻不過在做香水和珠寶的買賣。然而,她在寶石、衣飾方麵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天才。她的設計使用大量珠寶與黃金,在色彩方麵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她設計的首飾,不但風靡紐約,而且在世界珠寶設計界頗有影響。
她,白皙的皮膚,高高的顴骨,整齊的頭發,頎長的脖子,她那雙明亮的眼睛熱烈而溫和,燃燒著一股創造熱情,她就是畢加索的女兒,39歲的芭洛瑪。1949年,畢加索最小的女兒誕生了。同年,畢加索完成了他的名畫《和平鴿》。他用西班牙語把他的得意之作和可愛的小女兒都命名為“芭洛瑪”,意思是希望之鳥。
芭洛瑪從小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父親也非常喜歡她。她為總能在父親身邊而感到驕傲和自豪。4歲時,她母親帶著芭洛瑪離開畢加索來到巴黎,但在聖誕節或複活節時,她們又回到南方的父親身邊。畢加索很喜歡帶著她玩,這使芭洛瑪感到格外高興。畢加索為了培養她的藝術細胞,為她買了一架鋼琴,後來他們搬了家,由於房間小,畢加索又送給她一把吉他,她那時非常喜歡音樂。
幼年時,她經常很乖地坐在父親身邊,他工作,她亂塗亂畫。到她8歲時,她開始在家裏的畫板上畫。父親懷疑她能否堅持下去,但他從不強迫她去畫。父親認為,一個人的道路應該由自己摸索出來。14歲,她停筆不畫了,對此,她也感到過惶恐,但已經晚了。18歲之後,她又重新開始畫一些小粉畫、做些粘貼畫等。她和父親的關係非常和諧、默契。父親熱情地幫助她,在藝術上給她以熏陶。她感到,在父親的工作間裏,如同在美好的藝術天地中遐思、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