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領先一步,海闊天空,落後一步,寸步難行”。當然,誰都知道“搶先戰略”勢在必行,但一定要在“搶”字上下功夫,才能將商機變為財富。
如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市場風雲瞬息萬變,市場信息流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誰能搶先一步獲得信息、搶先一步做出應對,誰就能捷足先登,獨占商機。因此,在這“快者為王”的時代,速度已成為企業的基本生存法則。企業必須突出一個“快”字,努力迅速應對市場變化,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0世紀90年代初,台灣地區飲食業商人紛紛涉足祖國大陸,以京、津兩地為他們搶占的首要製高點。當時,大陸的快餐麵業處於一種諸侯割據、群龍無首的局麵,產品質次、品低,缺少一種可以一呼百應的品牌。正當不少台商、港商躍躍欲試之時,台灣頂新集團一馬當先,橫衝直撞,先聲奪人推出了康師傅快餐麵。結果搶占了許多市場,其他欲涉足的商人隻能搖頭退去。而台灣地區飲食業的龍頭老大“統一”不甘被拋於馬後,奮起直追,與康師傅平分天下。然而最終因後人一步,始終處於劣勢。
每一個商務時代,都會鍛造一大批女富翁,她們都是在別人不明白的新事物中發現了機會,在別人不理解的最新經濟發展的朦朧期中搶占了先機,在別人和社會不斷批評自己的法律空白期中鍛煉了自己,在新舊事物的交替過程中壯大了自己。搶先一步,領先一路。
要實施搶先戰略,貴在“搶”字當頭。因為“商機”是轉瞬即逝的,不付諸行動去搶,要麼消失了,要麼被別人搶走了。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許多顧客到一家廣州商店打聽一種暢銷商品,老板便親自到北京進貨,可到北京發現已有多家廣州商店的老板也在進該暢銷商品。老板於是當機立斷,進一大批貨並空運回廣州。回家後,商品供不應求,一搶而空。其他商家姍姍來遲地銷售時,發現商品居然賣不動了。
有些人搶占市場的速度實在令人叫絕,往往是頭一天打聽到某個商機,第二天就能生產出產品,第三天就能收到訂單賺錢。敢“搶”善“搶”是這些人做生意的一大風格。
1985年,鄭秀康上午知道了國家允許個體戶辦廠的文件,下午他就去注冊了鴻盛皮鞋廠,並注冊了鴻盛商標,鴻盛皮鞋很快進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有“中國第一商人”之稱的汪立成說:“如果5到10年後大家都要去做這件事,那麼我為什麼現在不做呢?要想遊泳,就要先下水。”
溫州人天生就有跟著市場走的意識,並經常在商業競爭中搶占先機:教育部要頒發教師證,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郵電部要印特快專遞信封,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香港回歸要給警察換警徽,訂單被溫州人搶了;美國海陸空三軍要在軍服上做軍徽,訂單被溫州人搶了……
拿破侖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之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鍾。打仗是這樣,早到5分鍾會搶占有利地形,從而獲取全勝。商場如戰場,經商中比別人早幾天抓住商機,同樣會成為賺錢的勝利者。
說者容易做者難,搶先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行動起來就需要勇氣了。
20世紀80年代初,擺個地攤就能發財,可很多人不敢。90年代初,買隻股票就能掙錢,可很多人不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女人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觀念超前、謀劃超前、行動超前,做到別人沒有想我們先想到;別人沒開始做我們已經做到。隻有這樣,才能搶到先機,創造優勢;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