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女人出手要快,別做被人吃掉的“慢”魚
商業機會的競爭總體上是公平的,商機大家找,信息人人有,同行處處在,競爭結果和所付代價的差別往往就取決於商家行動的快半步與慢半步上。如果自身條件比競爭對手的條件要差不少,那速度的緊迫感就更為重要。
每天,當太陽升起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時候,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羚羊,你就會活活地餓死。”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必須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你跑不過獅子,就肯定會被它們吃掉。”
美國思科公司總裁約翰·錢伯斯在談到新經濟的規律時指出:現代競爭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
傳統商務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因為隻要大了以後,就具有規模經濟和資金、人力、商業信譽等各方麵的優勢,從而在它的市場領域形成一個獨占領域。但是傳統商務正因為大,也就具有反應速度慢和運作成本高的弱點,許多大魚不及的領域成為大魚覓食的死角,也成為中小企業存活的天堂。如果有幸在這個死角中吃到富含高營養的蝦米的話,小魚就有可能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一條大魚,遊出死角和大魚一爭雌雄。這就是現代商務獨特的生存法則:快魚吃慢魚,快魚變大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快魚為什麼能吃掉慢魚呢?顯然主要是速度在起作用。如果說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都是“重量經濟”,講究載體或產品的體能、重量,則新經濟、知識經濟的特征之一是“無重量經濟”。在“無重量”的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中,速度、加速度成了十分重要的標準。由此任何一個經濟運動體,大至國家、區域,小到一個企業、產品、服務,都有一個速度、加速度問題。
有兩個人在森林裏遇到了一頭大黑熊,一人忙著穿球鞋,另一個人對他說:“你穿上球鞋也跑不過黑熊啊!”那人說:“我不是要跑得快過黑熊,我是要跑得快過你。”
故事聽起來有點無情,但競爭就是如此殘酷。因為,我們麵對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變數並且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為決定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TCL電腦公司總經理楊偉強說過一句話:企業就像全能運動員一樣,有時候比的是耐力,是在殘酷的競爭中堅持下去的意誌;有的時候比的是爆發力,看誰在市場中領先一步。如果能比別人先一步思考、創新和構想,既能體驗到競爭勝利的快樂,又能賺足鈔票。
眾所周知,作為市場戰略,時間對於資金、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創新觀念等,都具有緊迫性和實效性。因此,“快魚吃慢魚”是贏得市場勝利的首要條件。實踐早已證明,在其他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誰先搶占商機,誰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搶先的速度成為競爭取勝的關鍵。閃電般的行動必然會戰勝動作遲緩的對手,使“慢魚”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敗下陣來。
長虹人更聰明,他們通過掌握行業標準的製定來贏得市場的先機。業績曾有大幅下滑的長虹在2001年開始回升,這就是長虹先發製人的戰略在起作用。2001年9月20日,長虹“精顯王”背投彩電通過國家級技術鑒定,成為惟一一家獲得信息產業部背投電視生產許可證的國內企業,此舉提高了競爭門檻,延緩了競爭對手的入場速度。同時,長虹也拿到國內惟一一張等離子彩電準生證,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領先起跑,將對手甩得遠遠的。